原标题:在黄河流域生态“大考”中彰显人大担当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询问
近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联组会议紧扣时代命题,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本市的落地实践,采用专题询问这一监督“利器”,掀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监督工作新篇章。
会上,6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2名市人大代表直击生态治理核心,围绕黄河流域水污染系统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筑牢国家西部安全屏障等关键议题展开犀利问询。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七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直面焦点,现场答疑解惑,以一问一答的交锋,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具象化,一场关乎城市生态命运与发展质量的“生态大考”在此开启。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肩负着黄河上游生态治理、修复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书英率先发问,“我市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进展如何?是否已建立动态管理清单?对非法和设置不合理的排污口整治完成率是多少?剩余难点在哪里?下一步拟采取哪些措施持续推进?”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世英应询回答说,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严格按清理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建立了3022个入河排污口动态管理清单。截至目前,已连续完成整治3014个,完成率99.7%,剩余8个将于9月底前完成整改。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雨污混流导致个别入河排污口旱天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等问题突出,极易造成污水溢流和涉水舆情。”刘世英表示,下一步,将加力推进剩余8个排污口整治任务,持续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力度,持续强化工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协同住建、水务等部门持续抓好黑臭水体排查,黄河水质每日巡查、动态监测、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
“请谈谈我们在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污染防治联合监测、跨域合作联动执法、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等方面做了哪些主要工作?存在问题和下一步主要工作措施是什么?”方书英持续发问。
刘世英回答说,自2022年,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已与白银市、临夏州人民政府签订了两轮黄河干流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定期开展河洪道、排污口、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隐患排查,今年以来,共检查河洪道、排污口、工业企业3600余次,及时发现并消除水污染风险隐患200多个。并与青海省海东、白银、临夏等市州建立并全面落实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作为水务工作者,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来耀明十分关注湿地恢复、河道防洪治理、山洪沟道治理等问题。他向市水务局发问道,“你们在推动河流生态治理、修复和改善水质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是什么?”
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小锋回答说,近年来,兰州市建成了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农防段防洪标准达到十年一遇。治理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约280公里、山洪沟道约156.3公里。实施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黄河支流宛川河流域生态修复(一期)项目。同时,实施37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932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1.9%。目前谋划的93项符合纳入国家级、省级相关规划的水利项目已全部上报申请纳入省级“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此外,深化河湖长制落实,重拳治理河湖乱象。2024年以来,发现并完成整改河湖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80个,完成水利部反馈河湖遥感图斑“四乱”问题整改448个,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9万余吨,清理违规建筑1843平方米,在全市主要河道累计布设视频监控设备755台,实现重点河流河段在线监控达到100%。
“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监管难度大。”张小锋进一步说,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全覆盖摸排检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清除“四乱”问题存量。同时,持续压实压紧各级河长和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形成河湖监管常态化机制,坚决遏制河湖“四乱”问题增量,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生态建设是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与关键路径。市人大代表、城关区青白石街道大浪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旭就此向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出询问,“请结合‘三北’六期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南北两山植树造林,城市公园、游园和小绿地等的建设,介绍一下我市在筑牢国家西部安全屏障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
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魏周忠应询时表示,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第一阶段申报入库工作和第二阶段项目谋划包装工作。已争取到位“三北”工程六期项目4个,总规模142.07万亩,完成建设任务61.91万亩;已入库申报项目3个,总规模85万亩,谋划储备项目7个,总规模249.03万亩。机场高速生态廊道沿线共栽植各类苗木27.02万株,完成新造林2846亩;退化林分修复5185.5亩;完成水利工程维修改造9.77公里,覆盖绿化面积4884.45亩。中通道红线内(已通车段)完成土壤改良192亩,乔木栽植5557株,完成率100%,灌木栽植35万株,完成率100%。近两年新增城市绿地1921亩、改造城市绿地1190亩,新增立体绿化60亩。针对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和黄河流域警示片披露问题涉林草10个点位,已完成整改6个;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112.66万亩;完成6.7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和10万亩草原鼠害防治;完成滩尖子和雁儿湾湿地生态修复,当下正在会同水务部门稳步推进庄浪河、大通河、湟水河、宛川河沿线湿地生态修复。
推进以“小县大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兰州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也是我市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4月下旬到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小县大城’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等。”据此,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永登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文卿向市发展改革委询问道,“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和办法?”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毛璐应询说,针对调研报告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产业培育方面指导远郊县区结合实际和资源禀赋聚焦“3+2”产业体系、6+X先进制造业,围绕目前园区产业大力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紧盯国家战略指向、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针对地下管网、城市更新等与兰州契合度较高的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加强与省发展改革委沟通衔接,加大“三类资金”争取力度,切实把国家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我市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通过教育资源扩容、医疗资源下沉、民生服务提质等措施,系统性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深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加快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对于园区内相关经济职能下放问题,并在财政补助、税收分成等方面,赋予开发区更多资源和支配权。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们还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乡村振兴、百项千亿工程、文旅融合等问题开展询问。质询者紧扣举措部署、进度动态、成果实效,以犀利视角直击关键,精准发问;回应者围绕问题成因剖析、解决方案规划、责任落实承诺,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坦诚直面,不回避、不遮掩,以详实答复积极回应关切……双方在你来我往中展开深度对话,在思想碰撞中凝聚起破题思路,为工作推进注入强大动能,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内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超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