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永隆 图/侯锐
《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实施方案》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
6月10日,凤凰网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将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并申报世界遗产,连片保护古城古镇,老城不拆,真实保存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景观环境。
据介绍,该省将构建丝绸之路学、敦煌学、简牍学、长城学等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培塑河西走廊学术研究文库和文化谱系。实施景泰永泰城址、武威文庙、张掖大佛寺等重要古城址、古建筑综合保护利用工程,以及石窟保护利用、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和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等重大项目,建立完善的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体系。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表示,将把河西走廊建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行地。
该省将建设河西走廊博物馆、古城博物馆、工业遗产博物馆等8个综合性、专题性博物馆,形成“国有+非国有”“文化+行业”“综合+专题”的河西走廊博物馆集群。灵活调配藏品资源,共享共用,通过“专题+综合”“历史+自然+非遗”“虚拟+实体”“线上+线下”多维立体展示方式,展现河西走廊文化价值。
该省将编制《西路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实施高台红西路军烈士陵园等一批综合保护展示项目,打造统一规划、整体保护、统筹展示的西路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依托革命旧址、工业遗址、纪念馆等资源,打造河西走廊“红色遗产廊道”。
据悉,甘肃省已遴选重要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名城名镇和张掖彩丘等52处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2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落实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