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逐田野上的科技之光
赵国鹏
播种、孕育、生长、收获,历时整整一年,由甘肃省广电局指导,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协会、中国甘肃网、省内部分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的大型系列网络纪录片《田野之光》近日陆续上线播出。这是继2021年《新时代的我们》、2023年《幸福中国——奋斗甘肃》两个项目之后,全省纪录片联制联播项目的又一成果。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舞台上,农业科技是一束耀眼的光。《田野之光》聚焦的,就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一年来,从陇东高原的厚土到河西走廊的戈壁,从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到氧气稀薄的高原牧场,创作者们以对职业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用脚步丈量、用镜头探究,在陇原广袤的田野里追寻那道耀眼的科技之光。
和前两个项目相比,《田野之光》创作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从《新时代的我们》开始,“省广电局指导,总导演组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各市(州)台分组创作,省广电局统一安排播出”的纪录片创作机制基本确立,《幸福中国——奋斗甘肃》项目对这一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也相对固定了一支以市级融媒体中心为主的创作队伍。但在《田野之光》的实施中,从一开始就把选题征集的范围从市级扩大到了县级。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也证明,精品创作的意识正在基层主流媒体中深深扎下了根。建设纪录片大省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秀的纪录片创作队伍,联制联播的纪录片创作机制,正日益凸显出在人才发现和队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创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为了更好地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高项目实施的水准,《田野之光》借鉴以往的经验,关口进一步前移,加大了选题审核和创作培训的力度。项目实施中在前期和中期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各创作单位现场竞技,对选题进行了路演。经专家组评估后,确定了入选选题。中期采取线上监理的方式,各单位汇报拍摄进度,总导演组给予指导。成片后总导演组统一审片,集中提出意见供各团队参考修改。这样的方式有效推进了项目进程,保证了各单位创作水准的基本统一。
创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长期以来,创作视野不够开阔,一直影响着地方纪录片生产的水准。在这次创作中,很多作品跳出了藩篱,把发生在本地的故事,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作品的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平凉市《披荆斩棘的小苹果》开篇以南极科考船上的静宁苹果为切口,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酒泉市融媒体中心《飞天故里的绿色神话》以中蒙两国农业合作的项目为线索讲述故事,农业科技成了加强两国友好协作的纽带,创作团队为此专门赴蒙古国进行了跟踪拍摄;清水县融媒体中心《“麦”向田野》讲的是传统小麦的育种改良故事,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了整个中国北方小麦的生产中,由此让清水的田野故事成为整个中国北方小麦生产的缩影。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创作者摆脱地域限制的艺术自觉,为作品增添了更多可能。
创作者的技巧日臻成熟。《田野之光》从策划之初就明确提出:要以事件为中心,人物只是众多叙事符号中的一种;同时要充分体现科技感,要把“土味情话”说得“高端大气”。这对习惯了以人物为中心讲故事的创作者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事实上,从选题到拍摄、寻找故事的“科技感”到平衡人物故事和凸显“科技感”之间的分量,成为创作中最难的事。好在有了前两次项目奠定的基础,绝大多数创作者都在百转千回后,找到了适合自己又符合项目总体要求的表达方式。甘南州融媒体中心《草原上的异国情缘》,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把深奥的科技内容讲述得生动而有趣;白银市融媒体中心《寄生的财富》,充分运用了多种时尚的拍摄、剪辑技巧,让平淡的内容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陇南市融媒体中心的《古道茶香》,因强烈的文学性而显得独树一帜;秦州区融媒体中心的《樱你而甜》,解说生动有趣,“网感”十足;陇西县融媒体中心、岷县融媒体中心的作品中,纪实片段拍得准确而精彩……总体上,此次作品中对于网生纪录片调性的把握有了明显进步,节奏更加明快,摄影更加专业,故事讲述也更加流畅。
创作者的坚守让未来充满希望。纪录片创作往往和“情怀”联系在一起。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日益发展的语境之中,流量与质量等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主流媒体的创作者。兰州、酒泉、平凉、武威、金昌等地的创作者都是从《新时代的我们》就延续下来的创作团队,经验丰富,创作功底扎实;酒泉市融媒体中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两集拍摄。尽管在资金、时间、人力的保障上都存在诸多困难,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作者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创作当中。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参与纪录片的创作,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从选题到拍摄到成片,一遍遍按总导演组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他们对待创作的态度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纪录片创作的希望。
一年的追光之旅,并不会因为作品的播出而结束,对于创作出更多更好纪录片精品的期待,将是甘肃纪录片人永远追寻的光。
(本文配图均为《田野之光》剧照)
(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