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崆峒区:苹果丰收“醉”染金秋 “甜”了市场“富”了果农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进入10月以来,在平凉市崆峒区泾河两岸及北部塬区的苹果园里,漫山遍野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满园果香,让人垂涎欲滴。连日来,在崆峒区安国镇下颉河初心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只为这里久负盛名的有机苹果能够抢“鲜”上市。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果园深处不时传来清翠而甜蜜的笑声,把丰收和甜美的景象变成动人的音符……
据了解,在崆峒当地的果园里,普遍推广了抗病、防雹、套袋等技术,在后期苹果成熟时节,又采用了反光膜技术,增加了光照,消除果树底层着色的差异,使这里生产的苹果营养口感均为上乘。
“我们初心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采取的是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苹果使用有机肥,利用猪厂里面的沼渣沼液进行施肥,苹果的色泽、果型、糖度都比较好,加之在水肥一体化利用、疏花、疏果、拉枝、套袋等各个技术环节进行科学严谨的把关,所产苹果香甜可口,多年来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今年我们果园面积达到150亩左右,最近已全部经进入了采摘期,每天的用工大概在35人左右,这不但为周边群众务工提供了平台,而且也为他们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崆峒区初心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仉连平对自己的果产业发展信心满满。
崆峒区境内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产出了富士苹果、贵妃杏等一批独具崆峒特色的优质果品。近年来,崆峒区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深入实施果业转型升级、果园管理提质、果品增值延链、果农致富增收“四大工程”,努力构建以“静宁苹果”为基础、特色干果和其他时令鲜果为补充的优质果品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园6处、市级标准化示范园30处,果品种植户达到1500余户,培育果品专业合作社48家,发展特色果树经济林11.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15亿元。
坚持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崆峒区始终坚持把果产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崆峒区林草局作为肩负果产业建设重担的主管部门,主动作为,超前谋划,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先后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十四五”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崆峒区优质果品产业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推进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整合衔接资金,大力扶持果产业,为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推动了我区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坚持灵活施策 正确引导 不断创新建园模式
近年来,崆峒区在果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后发优势,主动适应现代果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独资经营”等果园建设投资新机制,形成了企业建办规模集约园、大户建办精品园、务果能手联户建办样板引领园等多种经营模式,对带动果产业集约规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破解了群众积极性不高、资金短缺等困扰我区果园建设多年的瓶颈性问题。
坚持科技推广 标准管理 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借鉴整合苹果种植领域先进的技术方法,优化灌溉技术、果园机械化作业管理技术、无公害苹果园栽培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制定培训方案,每年都举办集中培训班,常年巡回各乡镇诊断把脉、现地指导、提供良方,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练兵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邀请专家大力开展果农技术提升培训活动,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全区培养农民林果技术骨干300多名,达到大户有5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果农。
坚持区域性施策 优化布局 干鲜果齐头并进
近年来,按照“适宜区全面覆盖、优生区集中发展”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果产业发展区划布局和梯次建设、稳步推进的步骤,初步建成了四十里铺、安国、柳湖、白水、花所5个乡镇川区时令鲜果(桃、杏、草莓等)生产区,索罗、草峰、香莲、白庙4个乡镇塬区(富士系列苹果)生产区,香莲、草峰、白水、花所、大秦等乡镇干鲜果(花椒、核桃等)生产区。无刺花椒、宝石核桃种育、鲜食时令水果采摘等一批示范基地区域性特色鲜明,品种特优。
坚持产业带动 帮农致富 农民获得感增强
近年来,崆峒区不断创新建设管理经营模式,积极推进果产业转型升级,果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果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区的特色产业。先后有绿园堡农民专业合作社、初心农业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张乐家庭农场等48家公司(合作社)投资上亿元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开发。全区果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通过与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长期稳定的劳务协议这种方式,共计支付当地群众土地流转费、劳务费等费用上千万元,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每个合作社和大户用于劳务工资支出高达40%以上,每个务工农户年务工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以此来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同时提高果园管护质量和果农技术水平。
记者:哈骥洲
崆峒融媒 张海民 李敬瑞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