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早期佛教造像在西域丝路的传播
2018年11月14日 15:22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阮荣春
炳灵寺造像的发端,从题材以及艺术表现而言,是对南方造像的延伸。炳灵寺所在的西秦,从其诞生起,战争从未间断,先是降服邻近诸部落,此后则与后凉、吐谷浑等连年征战,且其四面敌国压境,西有后凉、南凉,南有吐谷浑,东有后秦,唯与南方政权相对安宁。这自然成了东晋与西秦民间交往的有利条件,这也使得南方佛教文化有条件北上炳灵寺、凉州,并随之西行楼兰与吐鲁番等地。
二、秣菟罗早期造像
(一)迦腻色伽时代佛像产生之背景
释迦在世时,并无造像,直到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时代才出现为人崇拜的释迦尊像,有几点与中国佛教艺术源流相关的议题必须指出:
1.释迦的诞生地、说法地、涅槃地均在中印度一带;
2.阿育王的崇佛在中印度一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大量象征物的崇拜物如桑奇大塔、巴尔夫托玉垣等为佛像产生准备了条件;
3.迦腻色伽晚年崇佛,但其即位后对宗教实施宽容政策,提供了佛像首先在中印度的历史温床上得以诞生;
4.佛教史上“优填王造像”的优填王之国都憍赏弥正是出土佛像最早的秣菟罗地区;
5.从迦王即位开始,秣菟罗地区产生了即有大量纪年铭文佛造像。
(二)秣菟罗纪年造像与优填王造像之影响
1.秣菟罗纪年佛像
这些纪年铭造像主要分布于秣菟罗地区,从时代风格与类型上可粗分为3类。
(1)立像类
秣菟罗憍赏弥出土的“迦腻色伽二年”立像,现藏于阿拉哈巴德博物馆。这是迦腻色伽即位的第二年雕造的佛像,即为公元80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最早纪年铭的佛像。
“迦腻色伽二年”立像
“迦腻色伽三年”立像,鹿野苑出土,这尊造像与迦腻色伽二年造像同为一人造立,是由秣菟罗运往鹿野苑的。此像高达2.7米,佛像身后有3.5米主柱的华盖。
“迦腻色伽三年”立佛像
从迦王的2,3,4,5,6,8,11,14,26的纪年铭造像,到胡维色伽的35,45,51……的纪年铭造像看,所有立佛像其类型大抵相同,有的高达2.9米。
立像类佛像形式,对中国未产生多大影响,这与佛教对外传播尚未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度有关。
(2)螺髻佛
即与中国四川彭山佛像相关的螺髻佛。此类造像仅有少量完好,纪年铭造像时间依次为:迦腻色伽8年,9年,17年,20年,23年,29年,31年,32年,39年,其中最有名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为卡特拉佛像与阿希切特拉32年铭菩萨像。
卡特拉坐佛,无王铭,自铭“菩萨”,高71厘米,高螺髻,台座的正面与两侧刻有三尊狮子造像。约刻于迦王八年前后。
卡特拉坐佛像 迦腻色伽8年前后
阿希切特拉坐佛像,刻有32年铭,是为秣菟罗造像较为成熟的典型作品,这一类作品,其右袒的薄衣贴体佛像形式对中国云冈等地造像产生重要影响。
阿希切特拉坐佛像 迦腻色伽32年铭坐像
从造像右袒的肩头上可以看到左边袈裟由背后披搭右肩的衣纹。
(3)“U”字纹通肩衣的出现
此类有以下几件重要作品,均为秣菟罗博物馆收藏:A.秣菟罗出土的立佛像;B.安尤尔出土51年铭“菩萨”坐像;C.“佛陀五相”饰板;D.佛陀三尊像与83年铭三坐像
A.秣菟罗出土立佛像:
从造像风格看,立佛像早于51年铭像,高84厘米,圆脸大眼,头部仍见螺髻,身后为圆形背光,背光的边缘仍保留着卡特拉式内弧半圆的花瓣图形。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裾,衣纹随并行上抬的双手形成一个个大U字形线条,因阴刻线衣纹紧贴躯体,形成出水湿衣式样。
U字立佛像——秣菟罗博物馆藏 2世纪前期
B.安尤尔出土51年铭“菩萨”坐像:
即公元129年,这件造像对佛像的通肩衣研究至关重要,头部为螺发,双手上扬在胸前形成一个U字形系列衣纹,并延至下摆遮住双足。尤值得注意的是,台座下结跏趺坐禅定坐佛,亦为U字衣纹。
安尤尔出土51年铭坐像
C.佛陀五相图饰板:
秣菟罗博物馆定为公元二世纪前期,这是秣菟罗地区自出现佛像以来最早见到的佛传故事图像,故事内容包括佛诞、悟道、初转法轮、三道宝阶降下以及涅槃五个场景。从佛像的通肩衣表现看,对U字型衣纹的表达已完全成熟。
佛陀五相图,秣菟罗博物馆藏,2世纪前期。
D.佛陀三尊像与83年铭三坐像
据赵玲女士研究,佛陀三尊像造像时代应早于51年铭坐像:理由是三尊像在布局与台座上,完全是卡特拉式,即螺髻佛像系列形式,而立佛上扬至胸前的双手又同于通肩衣立佛。
憍赏弥出土迦腻色伽83年铭的佛坐像
在憍赏弥出土的三件同为迦腻色伽83年铭(即公元161年)的佛坐像,三尊造像均为U字通肩衣残像。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此类U字通肩形式,主要流行于公元二世纪,与前列二世纪前期作品比较,有几十年的时代风格差别,因此认为这是由于佛像制作于秣菟罗,运往憍赏弥以后雕刻铭文所致。
本人认为,佛像制作于秣菟罗运往憍赏弥进行题刻也是可能的,因为佛在世时,这里是优填王的憍赏弥国,因优填王造像的影响,这种造像形式延续是很正常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造像的兴起与优填王造像在当时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四川早期佛像均受到这一时期佛像的影响。
2.优填王造像及其影响
优填王造像传说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最为人所知的即是东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永平10年即公元67年,此时印度佛像尚未出现,在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中,只提到汉明帝遣使求法。优填王释迦倚像之事,就《增一阿含经》的造像故事,当是在盛行佛像崇拜后才形成的。有据可考的优填王造像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贞观19年(645年)玄奘西行带回的七件佛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憍赏弥地区造像中尚未见有类似龙门石窟70余尊优填王造像者。“优填王造像”与秣菟罗出土的贵霜第二代国王阎膏珍纪念像十分接近。
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
在这前后的敦煌“优填王造像”佛像感通壁画,经学者张小刚考证后认为都是无据可查的。本人以为,其或许源自中国南方,其图像在公元三世纪后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镜上即可见到释尊与佛像相见的场面。
印度白沙瓦出土的犍陀罗风格造像《向佛陀出示佛像的优填王》证明佛像最早出现在印度秣菟罗地区。
3.迦腻色伽一世金币
二十世纪初,犍陀罗地区出土数枚有“迦腻色伽一世”铭文的佛像金、铜币。有认为“这是目前传世最早的佛像”,也有学者以此作为论定佛像起源于犍陀罗的依据。但也有认为,这是迦腻色伽二世或三世时期的作品。
本人认为“迦腻色伽一世”佛像金币属二世纪中后期的产物,犍陀罗地区发现的“迦腻色伽一世”金币的通肩衣佛像的源点在“优填王造像”的发源地——秣菟罗的憍赏弥。论据于本人相关论文中有所说明。
迦腻色伽一世金币
4.秣菟罗纪年造像与中国早期造像的关系
前文已说明印度秣菟罗最早纪年佛像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立像类、螺髻佛、“U”字纹通肩衣。联系中国早期造像看,第一类造像尚处于大乘思想萌发阶段,基本上对中国未产生影响。
第三类的“U”字通肩衣,时逢进入弘扬大乘时期,造像方便简洁易于表现,且在佛经“优填王造像”的推导下,率先进入中国。
第二类造像于五世纪前期(420年前后)才第一次于炳灵寺亮相,至五世纪中期(460年前后)在平城大放异彩。
“U”字纹通肩衣造像传入中国,明显由两条道传入,一条由中印度入云南进四川道,另条即西汉张骞所说的由大夏至四川的蜀身毒道。这两条道路是否进入四川合二为一尚待考证,但这两条道路基本上是汉代四川通往印度与西方的主要通道。
汉代四川通往印度与西方的主要通道
“U”字纹螺髻通肩衣佛像之所以率先到达四川,除了造像简洁易行以及有“优填王造像”推崇的因素外,或许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即与当时㤭赏弥政府的支持有关。于四世纪初,笈多王朝一统天下,并于五世纪中后期(430-480年),笈多艺术达到顶点。创造了“笈多式”与“鹿野苑式”两种风格的造像。“笈多式” 主要影响中国的炳灵寺与云冈以及龟兹等地区,“鹿野苑式”影响波及阿旃陀及整个东南亚。
[责任编辑:王露]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