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早期佛教造像在西域丝路的传播
2018年11月14日 15:22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阮荣春
炳灵寺造像的发端,从题材以及艺术表现而言,是对南方造像的延伸。炳灵寺所在的西秦,从其诞生起,战争从未间断,先是降服邻近诸部落,此后则与后凉、吐谷浑等连年征战,且其四面敌国压境,西有后凉、南凉,南有吐谷浑,东有后秦,唯与南方政权相对安宁。这自然成了东晋与西秦民间交往的有利条件,这也使得南方佛教文化有条件北上炳灵寺、凉州,并随之西行楼兰与吐鲁番等地。
三、吴地佛教造像的兴起
就现有早期佛教造像资料统计表明,四川及其周围地区以汉代造像为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以三国、西晋造像为多,邺城、西秦、凉州一带则以十六国造像为多,这即是早期佛教造像入传中国的时空差。佛教造像进入中国所到之处,表现形式与依附对象各不相同。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佛教造像则大致显现出四个特点:
(一)“行像”及其汉化
汉至三国间,在徐州、建康一带先后笮融行像浴佛、康僧会设像行道等的热潮,笮融“黄金涂身,衣以锦采”的童子像,山东沂南汉墓中的童子项光像等,均表现佛诞故事的内容,表明吴地支谦或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在当地产生的影响。
(二) 丧葬中的来世天堂
联系笮融崇佛的记载,一次活动即达万人参加,若是每年进行浴佛节,加上僧人平时的说法颂佛活动,必然在百姓心中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江左大法遂兴”。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丧葬仪式把佛教推向一个民间“崇仙尚佛”的热潮阶段,佛像逐渐进入了百姓自觉供奉的阶段。
与四川一带佛像以摇钱树为主体一样,江浙一带可以魂瓶为代表。我们从云南、四川至江浙等长江沿线诸多博物馆中发现大量尖顶帽俑。而梁慧皎的《高僧传》中,有大半高僧活跃于江南,而其中于北方丝路南下的高僧人数并不多,或大多就在这长江沿线尖顶帽东行的人流中。
湖北一带出土的佛饰器
云南、四川、江浙等长江沿线胡人俑
湖北鄂城出土的西晋瓷佛像为单体,单独佛像的出现,表明佛像已由黑暗的墓塘步入了宫中书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三)佛像步入宫中书斋
佛教由表及里,真正渗入中国人心中,或有赖于魏晋玄学的兴起。名士孙绰《道贤论》将七位僧人与竹林七贤相比,即表明这些僧人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由是大量文人崇佛,除三国间被孙权召入宫中作画的曹不兴外,卫协、顾恺之、陆探微、戴逵等具擅佛画,甚至连晋明帝司马昭也“最善佛画”。
曹不兴见“西国佛像仪范写之,故天下盛传曹也”、“佛画之祖”“曹衣出水”,这种特点实质上就是印度秣菟罗风格的“U”形通肩衣式样。于二世纪前期,三世纪初送达吴地,这在时间上是相通的,曹不兴是U字型通肩衣在中国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曹不兴的弟子——西晋卫协,亦是冠绝当代,被称为画圣。“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其尤擅《七佛图》。卫协是绘画史上最早画七佛的画家,表明七佛思想已在吴地流行。
花纹带佛兽镜日本古墓出土
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己忘言之状。”其壁画从内容、形式及其风格均具有开创意义。
顾恺之维摩诘壁画
戴逵喜好书、画、雕塑,在建康瓦官寺作五躯佛像,与顾恺之维摩诘像,狮子国玉像,共称“瓦官寺三绝”。到戴逵手製佛像五躯,至顾陆的褒衣薄带、秀骨清相…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创性成就,中国的佛教美术,由于他们这些文人的参与,对南北方均产生重大影响。
(四)金铜佛像的兴起
汉末三国间的设像行道,给佛教刚兴起的中国南方产生巨大影响。这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集聚着大量高僧,且大多有团队相随,随着信众与僧众的增多,供奉或“行像”的佛像迫于需要,由是佛像造制兴起。从陶塑佛像到木雕像乃至金铜佛像,形式品种不断增多,特别是用于家中供奉的小型金铜佛最为流行,寺庙中流行的则达到丈六甚至丈八。
刘宋元嘉十四年韩谦造鎏金坐佛
[责任编辑:王露]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