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寻|早期佛教造像在西域丝路的传播


来源:澎湃新闻网

炳灵寺造像的发端,从题材以及艺术表现而言,是对南方造像的延伸。炳灵寺所在的西秦,从其诞生起,战争从未间断,先是降服邻近诸部落,此后则与后凉、吐谷浑等连年征战,且其四面敌国压境,西有后凉、南凉,南有吐谷浑,东有后秦,唯与南方政权相对安宁。这自然成了东晋与西秦民间交往的有利条件,这也使得南方佛教文化有条件北上炳灵寺、凉州,并随之西行楼兰与吐鲁番等地。

原标题:早期佛教造像传播:不仅在西域丝路,也在中印度至长江流域

不久前,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美术学院、佛教美术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2018·中国上海·佛教美术源流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荣春就“早期佛教造像的东渐与北上”的猜想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中国佛像的产生、兴起,不仅存在于由西域而东的北方丝绸之路上,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既不在佛教石窟密集的北方丝绸之路,也不在海岸线上的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其大会主题报告《东渐与北上——早期佛教图像传播的猜想》,发表时有删节。

有关佛教造像源流的研究,由于受欧洲学者关于犍陀罗造像研究的影响,又由于大量石窟遗迹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中外学界大都把研究视点投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以及由西域而东的北方丝路上,亦往往认为中国佛像的产生、兴起与此有关。

然而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的南方(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长江沿线城市)先后发现了大量三世纪前后的佛教造像,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3世纪前后佛教造像集中分布图

即此表明,中国佛教造像先兴于南方,后盛于北方。且在公元三世纪前后,有一条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

佛教3世纪自中印度东传至日本传播线路图

本文拟在以往资料与近年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就“早期佛教造像的东渐与北上” 作一猜想。

一、四川早期佛教造像的遗存

(一)四川早期佛教造像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早期佛教造像不断发现,这其中数量较多的莫过于摇钱树佛像,其次为崖墓与陶塑佛像。

1.摇钱树佛像

摇钱树佛像集中在四川的绵阳、安县、三台、梓潼、重庆的忠县、丰都、开县,陕西的汉中,贵州的清镇等地(四省十一县)。

这些摇钱树佛像从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1)摇钱树佛像第一类:倚坐式

倚坐式在摇钱树佛像中所占比例不多。于四川丰都县发现的延光四年墓出土的钱树佛像即属这一时期,即公元125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佛像。

丰都县延光四年墓出土倚坐式摇钱树佛像

(2)摇钱树佛像第二类:“U”字通肩衣纹式

(3)摇钱树佛像第三类:交叉手印式造像

这一类造像目前仅见两例,一件是梓潼出土佛像,一株六尊。右手握左手贴于胸前,作转法轮相。近期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一件与此相类似钱树佛像。

浙江博物馆展品,交叉手印式造像。

双手交叠的转法轮印源于犍陀罗地区,这种手印在中国少之又少,但由此可知,在我国早期佛教造像中,已接受到来自犍陀罗造像的影响。

2.崖墓佛像

此处略。

3.陶塑佛像

彭山陶塑佛像意义不亚于延光像,佛像端坐在陶柱础中央,高螺髻,圆形脸,着“U”字纹通肩衣,左手握衣裾,右手施无畏印,结跏的双足为“U”字下摆衣裾所覆盖,左右为胁侍,台座一周塑龙虎争璧图像。螺髻与U字通肩衣,是秣菟罗造像最鲜明的特征。而这种U字衣纹佛像在中国早期佛像中,影响十分广泛。

陶塑佛像四川宜宾汉墓出土

(二)四川早期佛像造像发展阶段

四川为中心的早期佛造像大约经历了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

1.传说阶段;

2.佛造像的形象塑造已非常清晰,高螺髻,U字通肩衣,手势,以及左右的胁侍等表现均符合佛像的特点;

3.以绵阳摇钱树造像为代表,数量最多,少数呈现印度犍陀罗造像影响。

为了加强对中国早期佛像的产生发展有个清晰认识,以下我们即以四川早期造像的特点回溯印度秣菟罗早期造像的发展,探讨其源与流的关系。

[责任编辑:王露]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