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回忆 | 李汀:母校西北师大我的同班71人的故事


来源:澎湃新闻网

我们谁也不曾想到,四十年前我们七十一位年龄分列于“40后”“50后”“60后”的“青年人”,奇特地相缘,一起走进大学校门,成为同窗。同样,我们谁也不曾想过,四十年后的我们又这般校园重聚,珍念那一段韶华

1982年秋,我们毕业。扬帆远航,无问西东。

时空相隔四十年……就在不久前的六月,在深圳龙岗区“四季花城”小区一套不大的住房里,刘小琴安静地坐在桌前,敲击着键盘,一字一句地校对自己即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等待九月》。 诗中写道;“长长的一生/只有薄薄的一本诗集/ 属于自己”“生活多么具体/每时每刻在细节里/细节逐渐干枯/抽象成史书……”退休前刘小琴是深圳笋岗中学历史课高级教师,退休后在社区杂志《家园》做志愿者,编辑他人的诗文,也咀嚼回味自己的历史人生,深郁的情感化为诗的缪斯。词语撼人;蔡雁辉的住处距刘小琴不远,今年适逢“花甲”亦办退休。和大学时代相比,曾担任过龙岗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的小蔡变得干练、爽朗,健谈。无独有偶,小蔡如今亦在“与诗同行”,选编着自己的第二本诗集。她的诗更多地蕴含明媚的情调,直抒胸臆,她赞美同学情谊:“…我们是最好的学友同窗……命运让我们天各一方/岁月让我们变了模样/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我们的眼睛就会发亮……”而喜写古典诗词的刘希顺同学则以《水调歌头》抒怀“……当年月/熬夙夜/校园酣/落花流水春去/极目凭栏/思绪翩翩依旧/斗转星移几度/大地走云烟……”。

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绝非只属于年轻人的专利。

当年我们“78”班(82届)大学毕业时还实行国家分配制(这种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分配制一直延续到1995年结束)。一方面国家亟需人才,大学生受到热烈欢迎和重视,人人都有一份工作可做,另一方面除了学生自身条件外还受诸如省属院校局限、考生地区、户籍、是否带薪、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使得许多同学未能按心仪就业,一些具有学术潜质热望留高校教书研究的同学更是心存遗憾。四年的欢乐告一段落,命运的考验又在面前。

“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回溯往事, 我们七十一位同窗的大致走向如下:

第一方阵,有四十多位同学先后担任中学历史教员。如今已然桃李芬芳,弟子天下。这些同学也许在社会上默默无闻,但是教书育人,辛勤耕耘:静静地做自己,无愧于心;默默地为他人,功莫大焉!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王林子,回到故乡甘肃甘谷县一中教历史课,一教就是27年,从初一教到高三,为学校屡创佳绩。体魄健硕堂堂男子汉形象的林子老师,待人谦虚宽容,对学生温和耐心,唯对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评为高级教师后又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2009年林子担任了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一直到干到退休,担任这所省级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后,忙碌中一直未脱离历史教学,他说“我心里很喜欢教书……”。一起毕业回到天水地区的同窗好友黄志昌,分配去了条件较差的漳县中学,经历了“…离亲别友进山城/人生地疏凭谁诉/孤灯空对到天明”的苦闷阶段,但他未在困苦中低头,一步一个脚印搞好教学, 1995年就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中毕业班会考先进个人”。他以自己任教三十四年的心血,兑现了自己上大学前的承诺,虽“无大富亦无大贵”但求年华未虚度——做了一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学老师……

过去听老师讲历史,现在轮到自己讲。如何教好中学历史?短期目标要为升学与“高考”保驾护航得分;长久意义要把人类历史文明的火炬传下去,让后人具备丰富的历史修养与正确的史观——每一位留在中学历史课的老师,都在为此倾心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袁本愉,兰州三中历史课老师。在毕业后十多年教学中不断探索历史教学法,教学效果出众,被评为甘肃省特级教师。后调至市教科所,成为兰州市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进入新千年后,她想到该按照21世纪高素质人才之需求推动历史教改,撰写了多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文章:《高中历史习题教学“自主演练法”初探》《评述式材料解析题与历史能力培养》等等,并身体力行推动教改;

王永曾先是留校在敦煌所,被评为副教授,90年代初去闯深圳特区,在深圳福田区中学当了一名历史课教师,2001年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当选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受到市政府表彰;2004年又获深圳市中教“名师”称号,并成为全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同学们习惯昵称“游大姐”的游济荃,毕业后在济南一中教书。担任高中历史课老师和班主任期间,连续实现了文科高考班平均成绩全市排名榜首的优异成绩!她结合教学实践,写出了一系列中学历史课教学的研究论文:《历史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历史教学与学生理想人格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与教师心理》等,获得山东省历史教学论文一等奖。1995年调至山东省教育学院,担任了山东省培训“初中历史教材教法”首席辅导教师;

范文黎同学分配至甘肃省教育学院,以后回到北京,在北京109中学(区重点中学)长期负责教授高三文科重点班的历史课,使一批批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佳绩,在学校享有很高威信。2012年已届退休年龄,但“架不住”学校一再挽留,至今依然忙碌在教学上……。

当年班上年纪最小之一的景生明同学,毕业后分配回到故乡临夏康乐县一中任教。这位学生时代始终面带几分腼腆羞涩的“小同学”,心中却怀有鸿鹄之志和深沉的情感,大学时期就曾构思创作自己农村生活经历的长篇小说《黄土青天》,还利用假期去省档案馆收集资料,为研究写作1943年发生的《甘南民变》做准备。20岁开始教中学历史课后,他不满足传统讲课方式,只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性的记忆,而是锐气十足,较多运用讲故事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讲历史课叙事的条理性、事件产生发展推论的逻辑性、细节交待的形象性、语言表达的生动性……”1996年小景调至浙江台州教中学,又是二十多年,他继续探索历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革,在学校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所指导的“明代台州两处抗倭战争遗址的调研课题报告”获浙江省一等奖;2004年他参加浙江省历史优秀课评比,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授课获得一等奖……

马悦兰同学分配至母校第二附中任教,教好历史课的同时喜欢自设选题开展研究,大学毕业刚一年就发表了有关地方志的论文《兰州历史沿革略述》,受到市委宣传部、市社科研究所的关注,为《兰州历史文物》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从历史教员走上中学校长岗位的同学还有王登谭和卢世雄:王登谭在甘肃靖远矿区一中担任14年历史教员,勤奋加认真,“每一天像上足发条的钟表一样转个不停”也品尝到做老师的快乐!组织上发现了他的才华和管理能力,1996年经过考察,直接把他调入矿区第二中学担任校长。老天爷!此校有170多位教职员工和3000多学生,长期环境不良、校风不佳,是有名的落后单位,建校20年已换过十任校长。面对危局险境,王登谭毫不退缩,殚心竭虑,大乱大治,他大刀阔斧加强管理,整饬校纪校风,美化环境,大胆使用有事业心的教师员工,扭转学校的颓势!经过14年的奋斗,学校彻底改变了模样——“园林化、校风正、学风浓”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如今已退休的王登谭,每当回想起这一段风浪考验,觉得此生足以欣慰。已年届七旬的卢世雄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甘肃临夏州担任中学历史教员,后担任自治州卫生学校校长,三十多年中“老卢”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不为社会上弥漫的升官经商发财的“风尚”所动,亦不为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所挟裹,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博览群书,苦读为快,以教好历史课为荣,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对历史的兴趣为人生价值所系——直到退休。

又怎能忘却王原、孙祖眉、李兆全、傅漳来、冯喜中、韩庆国、李方明、成中孝、孙致美、戴德强、陈君明、李贵海等同学呢,他们个个都是学校的历史课教师,建功立业的辛勤园丁啊!

……

笔者在想,如果把本班所有中学老师的教案汇集成册,该是一套多么精彩的中学历史课教案;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回忆自己从教的历史,写出真实的体悟,那该是一本多么有价值的当代史文集!

第二方阵: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同学。先后有十多位同学在大学和科研单位教书做学问,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几十年的心血结出累累硕果。有的同学已成为学界著名的学者教授,成就瞩目。

—— 李华瑞,本科毕业后就读母校陈守忠先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考上河北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宋史学家漆侠教授,此后走上研究宋史的道路,于今已三十多年。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等学术职务,成为当代宋史研究方面的大专家。华瑞天资聪颖,自学生时代就志向远大,心无旁骛,一路苦读勤学,从无庸惰懈怠,善于钻研,奋于笔耕,终成大果。三十多个春秋著有专著十部:《宋夏关系史》《宋史论集》、《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宋代救荒史稿》等,以及论文二百余篇。可谓著作等身。专著《宋夏关系史》获河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教师称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拔尖人才。今年华瑞已到“花甲”之年,但事业正旺,精力充沛,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王希恩,今年亦到“花甲”,性格坚毅沉稳,自强不息,上大学前在河西走廊农建11师黄羊镇农场糖厂做工,高考时步行70里路赶考。大学毕业后考取王俊杰先生硕士研究生, 1993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师从著名民族学家杨堃和汤方正教授,以后就职于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当代民族理论与当代民族问题,卓有成就,现任社科院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研究的著名专家,担任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决策专家组咨询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代表作有专著、论文:《民族过程和国家》《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二十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问题与和谐——中国民族问题寻解》等,曾获得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希恩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心路历程,认为自己的学术追求刚好转了一个大弯,大学前后希望回避现实而喜欢钻“故纸”研究,以后却逐渐对现实民族问题与理论产生了割舍不下的兴趣,转而成为终身努力的学术方向。他体悟到为解决好现实的民族问题献计献策,具有重大的使命感。历史、现实和未来永远分不开……

徐斌也是王俊杰先生的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分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做研究工作,徐斌兼有报人和学者优势的特点,重视调研、善于思考、勤于读书,历史与现实结合,文史结合,笔耕不辍,前后十余年担任浙江省《观察与思考》杂志主编期间,撰写了近百篇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文章、调研报告、评论和学术论文,关注浙江改革开放实践,重视转型期的文化思想建设。真知灼见,不同凡响,文笔华彩闪光,在浙江产生较大影响。1988年中宣传部在京召开纪念改革开放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徐斌的《温州社会二元结构调查报告》代表浙江的优秀成果入选,参加了北京会议。2001年后徐斌写出了第一本史学专著《魏晋玄学新论》,以自己独到的人文视点入手,评析魏晋玄学,把崇尚真善美与实现人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诠释与评述魏晋先哲超凡脱俗的精神价值。可谓成一家之言说,呼心中之真性情……此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年徐斌调入浙江工商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学报主编和人文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等职,重返历史教学研究本行。在十七八年间,讲授历史课的同时,勤奋笔耕,撰著出版了专著《王充传》《王羲之传》《马寅初传》《马寅初年谱长编》《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等……2011年徐斌在卸任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告别演讲《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直言坦荡,浩然正气批评时下教育问题的文章,在网上热传,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力达千钧,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至今意义不减……。不幸的是徐斌同学因病于今年4月26日离世,过早地告别了他所热爱的生活、学问和亲友……呜呼哀哉!徐斌同学,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大学任教的我班同学还有在天山脚下新疆教育学院历史系的王维克教授,南海之滨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的马志荣教授;陕西师大的张文琳教授;留在母校历史系(如今的文史学院)的李积顺教授、李建国教授;天水高等师范的郑正伟教授等人。

打开“百度”搜寻,可看到马志荣在海洋大学教授与研究的已不是历史,而是海洋经济、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而且主持“21世纪前期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研究”的重要科研项目,让笔者感到兴奋和惊奇!当然在志荣教授的代表作一栏中注明的仍然是《中国现代史》教材。多么想知道志荣同学的学术眼光是如何从黄土高坡转向蔚蓝海洋,如何从亘古历史深处飞向21世纪未来天空的?……这种跨越是多么彰显魄力的故事啊……

当年留校任教的李积顺,1989年考进武汉大学历史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又回到母校,现在担任西北师大文史学院教授和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一直从事世界现当代史、国际关系史、二战史的教学研究,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专家,代表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要论》、《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欧洲第二战场的战略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丝绸之路的复兴与西北地区的向西开放》等;李建国同学是刘熊祥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一直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研究,现担任母校文史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他不忘师恩,还专门研究刘先生的学问,撰文发表过《刘熊祥教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张文琳先后担任宁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教学研究,尤其在国际友人与中国革命史关系研究上取得系列成果,著有《国际友人与红色中国》、《国际友人援助中国革命史纪》《鲍罗廷土地革命思想》等著作和论文。

当年抱着“要把历史课讲的如评书一样生动”的赵晋梅,是位勇闯深圳特区二十多年经历颇为传奇的授课专家,她经商开过公司,制作过电视片,当过晚会导演,最终选择教授和研究职场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就业心理学等课程为自己的学术方向,她深入研究中外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调研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不同职场的特点,编写自己的讲稿,经过二十年学习钻研和实践奋斗,终于成为活跃在深圳,在职业培训领域享有美誉的学者专家,授课足迹遍布许多省份,先后给航天科工集团、沃尔玛、赤湾港务集团、飞亚达、南方电网等几十家上市公司高管班讲课……还走进了北大、深圳大学、哈工大研究生院、四川师范大学的讲堂……今年小赵刚刚56岁,意气奋发的青春活力不减当年,活跃在各地……

……

第三方阵:从事其他职业的同学。有十多位同学先后“从政”,在省市区县的各级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任职,在领导岗位尽职尽业,奉献力量,做出了业绩。潘卫平、王志军、张森、孙晓刚、窦原坪、张文渊等还担任了厅局级领导职务。

潘卫平同学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兰州市永登县副书记、县长;兰州市农牧局局长、兰州市农委主任、兰州市副市长、兰州市人大副主任等职务。读过历史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道理,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在从政的经历中,始终牢记着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民生,接地气,讲实话,不尚空谈办实事,清正廉明,勇于负责,不惧挑战,绝不尸位素餐,是他一以贯之的追求。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预计有十万在疫区打工的农民工要返回兰州郊县农村,造成了防止疫情蔓延的严重压力!市委要主管农业的老潘立军令状,严控农村疫情:既不能阻止流动人口由城返乡,也绝不能任疫情在农村传播。老潘从容不迫作了保证。该如何做到严防死守,要组织多少队伍才能做到?老潘举重若轻只做了一件事,一定要把非典疫情的极大危害性及传播和预防办法迅速传达到乡村,让乡镇村落自己预防。许多人都觉得老潘太大意。结果跟着潘副市长下乡检查,发现各村口都有农民自行把守,市长的车也不能随意开过。凡是从疫区回来的民工,在各村和家庭的监督下自动隔离15天,直到无疫情感染才解放……事过之后老潘说,历史上农村经历过疫情,他们懂得用乡规民约,也有自己严防的办法,所以只要把疫情的危害性有多大告诉民众,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写本文章时,笔者问过老潘,大学读历史对从政有哪些好处?老潘答曰:就局部具体事情而言,也许并不会总是对照着历史办事,但宏观总体把握是必须的,前车可鉴,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明兴替……如今67岁的潘卫平同学,已退休多年,每天陶埙一曲,含饴弄孙。但每每遇到教育问题,仍然思虑不至,感到问题难忍,试图谏言解决,正如他在回忆中写道“不论它东南西北风,不论每个人做了多少,能做多少,我们这一班人心灵深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根还在,心还热,志未销……”

纸短话长,在有限的篇幅无法把王志军、张森、孙晓刚、窦原坪、张文渊曾经的行政业绩做出简单的介绍。王志军在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担任副厅长和正厅级巡视员;张森、孙晓刚同学至今尚未退休。担任甘肃省抚贫办副主任、巡视员的张森眼下还鏖战在最艰苦的农村精准扶贫火线上;作为民主党派负责人担任兰州市政协副主席的孙晓刚同学,也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民主协商建设祖国,尽心尽力。

……

第三方阵第二序列,还有几位同学在新闻、媒体和文化单位工作。用他们手中的笔为记录时代,抒发心中的真情而努力,几十年的岁月化作了铅字或影像。

—— 陈少沛,大学毕业后先在《兰州青年报》当记者编辑,1984年选拔调入《甘肃日报》当记者,在甘肃日报上发表消息通讯、诗文达千余篇,获高级编辑职称,后担任《甘肃文史报》副总编辑、《甘肃日报》广告经营公司总经理、《甘肃日报》社社长助理等职,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最喜欢结合历史书写甘肃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大漠戈壁、敦煌壁画,秦汉长城、居延竹简、雷台飞燕、麦积石窟,一一见诸笔端……文笔优美,蕴含丰富,发表在自己熟悉而热爱的甘肃日报副刊上,成为美丽生活的一种乐趣。虽已年逾七旬,但身体康健,情绪盎然,谈笑风生,每天还坚持游泳1500米,十多年从不间断……

马骏同学毕业后担任《兰州日报》《兰州晚报》记者、编辑,写出大量精美的消息通讯,后任《兰州晚报》副总编辑,值夜班,作标题,写评论,组织报道…为把这份兰州人民喜欢的报纸办得丰富多彩,倾心竭力,直到退休。

张栋同学毕业后先后在《兰州学刊》杂志社当编辑,在新华社甘肃分社、河北分社当记者,写出大量新闻报道优秀好稿。以后调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编辑部,现担任新华社瞭望东方传媒公司副总经理,还在为组织报道和大型活动四方奔波,关注着时事政治、经济民生、文化建设、城乡问题的热点……张栋今年57岁,依然像学生时代激情澎湃,信心满满。时不时还会端起酒杯,为了友谊和交情开怀畅饮。

…… 

[责任编辑:肖刚]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政务

网罗天下

今日推荐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