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 李汀:母校西北师大我的同班71人的故事
2018年08月16日 22:09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李汀
我们谁也不曾想到,四十年前我们七十一位年龄分列于“40后”“50后”“60后”的“青年人”,奇特地相缘,一起走进大学校门,成为同窗。同样,我们谁也不曾想过,四十年后的我们又这般校园重聚,珍念那一段韶华
四
“夫学业在勤……”
我们大学时代的主题就是发愤学习。那是一个因为学习而倍感美好幸福、因为追求真才实学而体悟人生价值的年代。全社会渴求知识的集中爆发,在大学生中得到最高涨的体现。然而回忆更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白:那时候的崇尚知识虽然和改变命运有关,但与升官发财的意图无关;追求知识与发愤苦读有关,但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无关。
潘卫平同学这样回忆:“那时的我们,似一团干渴已久的海绵全力吸取知识……一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尽天下书的劲头,那叫一个生猛!”卢世雄同学在《大学之与我》回忆写道“我和所有的同学一样无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门心思沉潜于学业之中。每天的生活三点成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许多星期天也是如此……” 徐斌同学则感叹大学和研究生时代(1978-1985)是舒畅而“自由呼吸的日子”,说自己赶上了几十年中最幸运的一段时光……
虽说全班同学年龄差距大,文化基础和阅历不同,天资亦有差别,但无人小觑身旁发愤读书的同窗。史学是一门很有难度的学问,记忆力、思考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知识面等因素都影响着学习效果:年纪大的同学理解和表达能力可能略胜于年少者,但记忆力强、干扰少、精力更集中、读书更具锐气却是“小同学们”的优势。故无论“长幼” 各擅所长,谁要想博得优异成绩,皆非轻而易举,都要承当学习压力和竞争的考验,“在自信与自卑”(王希恩语) 的矛盾中奋进。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进步,鞭策自我,是当年学风良好的一个突出特征。
每逢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总有高低,结果公布后,大家都会对照优胜、分析问题,黾勉自励。经过“大一大二”的多场考试下来,班上总有七八位同学常居高分段位,名列前茅:女生有范文黎、沈喜华等;男生有王永曾、卢世雄、徐斌、李华瑞等。英语考试中牛国巍、张栋、杨子慧、刘小琴时有领先。王希恩、马爱平、张森等人的单科(包括公共课)成绩也有优异表现。范文黎同学敏而好学,一丝不苟,毅力顽强,每门考试都获高分,而且长盛不衰,实在不易。她的课堂笔记记得极好,不仅纲目清晰,而且内容详尽,据说老师所讲有言必录,下课后再经一道整理,思考提炼,在旁边注明要点,到了考试前还要深度复习,总之要让史料和观点谙熟于心,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为此李华瑞、杨子慧同学还专门请教,学习她的课堂笔记,改进自己之不足。王永曾同学上学前当过中学老师,文化基础扎实,头脑聪明,条理清晰,无论考试或讨论问题,都能紧扣要点,分析透彻,层次分明,表达准确,同学们都感叹他深得学习之肯綮,常获事半功倍之效。卢世雄读书能下苦功,在学好功课同时,还不断阅读各种文史书籍,细品深悟,垒积学养。为了读书,他在经济拮据的境况下挤出生活费用,购买了《史记》《资治通鉴》《说文解字》等书籍。而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沈喜华同学能在多门考试中屡获佳绩,脱颖而出,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推测这位平时言语不多闷头读书的“小女生”必定付出了比诸位“师兄师姐”更多的努力,并另有“内秀”未知……果不其然,在一次班级学习交流会上,小沈腼腆地讲道,学了老师的课,当天就再温习“消化” 一遍,加深记忆理解,变成自我的东西,绝不过夜。此方法自然也是一种特殊悟性加上双倍的勤奋使然。小沈和张栋不约而同还有以记日记来强化学习效果的办法,不同凡响,也引起同学们的好奇。
考分吸引眼球拨动心弦只是其一,多数同学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与“高分”的差距,以长远目标为动力,自我设计,寻求学习实效与发展潜能。有的同学找来“并不流行”的钱穆《国史大纲》、岑仲勉的《隋唐史》及古文献名著《管子》、《资治通鉴》、《史记》、《世界通史》(〖美〗海斯、穆恩、韦兰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威廉·夏伊勒著)等书籍阅读;有的则喜欢研读哲学、经济学、宗教著作《资本论》《培根论文集》、萨特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圣经》、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以及创办不久的《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等;更多的同学都在广泛涉猎久违的世界文学名著《九三年》、《悲惨世界》、《复活》、《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大卫科波菲尔》《战争风云》《歌德谈艺录》……《傅雷家书》以及风靡校园的《十月》《诗刊》等文学杂志。还有同学已开始凭着自己的学习心得,大胆尝试论文写作。如张莲、王淳同学目光独特,写出了《关于汉朝和迦腻色迦的关系问题——对<印度通史>的一处质疑》,通过将中国历史文献与辛吉、班纳吉著述的《印度通史》对照学习,质疑《印度通史》涉及古印度贵霜王朝与中国汉朝一场战争的记述有误,大胆提出迦腻色迦(贵霜王朝君王)同汉朝班超之子班勇的那场战争并不存在,应予以纠正。又如李华瑞写出《控制农业人口是当务之急》、马爱平写出《探讨我国科技落后原因促进科技高速发展》、徐斌和李汀写出《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等,这些习作都收录在学校编辑的《学生论文集》。
听各类学术讲座也是大家极为重视的学习方式。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开始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学术交流,机遇难得,深受师生欢迎。如像美籍华人生物学教授戈定邦来讲《美国近二十年来的教育情况》、北京外国语学院杨周翰教授讲《外国现代文学》、山东大学刘明翰教授讲《世界史研究与解放思想》、兰州大学高尔泰讲《美学》等等。上述许多讲座都是其他系科举办的,但我班的同学珍视机会,跨系踊跃参加,有时座位不够就站着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另外班上有的同学还担任了《中国青年报》《兰州青年报》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或特约作者,挤出时间采写发表各类通讯报道和评论,或者从事文学创作,锻炼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记忆中有趣和耐人深思的事情还有,班上年少而稚气未脱的两位女生,却最喜欢研读高深的宗教、哲学大作:蔡雁辉研读的是《圣经》,以至毕业论文都选择了论述基督教文化为题;赵晋梅反复精读的是英国唯物实证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的《培根论文集》,自觉获益至深。尽管当年并不熟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读书治学”的崇高境界,但在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环境下,莘莘学子实际上在向此方向挺进。青春芳华与高深的思想就如此自由地契合……
四度春秋,同学们并非只知刻苦读书。昂扬的青春风貌,还突出地体现在热爱文体活动上。曾记否:王原、李宇伟、程小成、马靖宇、徐斌、戴德强等组成的班级篮球队蝉联三届全校冠军(不含体育系),可独自代表校队外出“征战”,屡获佳绩。王原前锋速度快,切入篮下屡屡进球,跳投两分极准! (当时篮球规则中没有三分球一说)是得分高手;大李身高又灵活,控制篮下一把抓;程小成年纪最小却是优秀的中锋掌控全局,他速度快弹跳高,勇猛又灵活,眼观六路传球到位,有点三国中骠骑将军马超的架式。由徐斌、李华瑞、王永曾、王毅组成的我班乒乓球队,也一路“斩关夺隘”,拿下全校团体冠军(不含体育系),徐斌还获男子单打亚军(冠军是化学系的籍志军),我班三位同学同时被选进乒乓球校队,参加了1981年兰州地区高校乒乓球联赛;刘洪远同学是学校足球队前锋主力;马靖宇同学篮、排球技艺双优,同时成为两支校队的成员。李方明、窦原坪单双杠技能过人,方明纵身一跃上杠的矫健身姿,如同鲤鱼打挺!更有单腿跨杠轮盘转的精彩动作,常引得围观同学喝彩。1980年冬,学校在文科楼南侧建了滑冰场,举办了全校滑冰比赛,王吉普、刘洪远和笔者参加了300米速滑项目。毫不夸口,笔者的速滑姿势相当正规潇洒(呵呵),速度也快,为观众称道,但刚学滑冰不久的刘洪远却能把冰场当“赛足球”,跌跌撞撞向前冲,“那叫一个生猛”速度居然也跑至前列。
巾帼不让须眉——在全校田径运动会女子2×400米接力跑比赛中,我班的王美英、康蓉华、赵晋美等女生英姿飒爽,跑出了气势,赢得佳绩。尤其轮到王美英和小赵接棒,关键时刻奋力加速,超人抢先,引爆一片热烈掌声交织着“美英加油”的呼喊!在百米短跑、手榴弹、标枪项目中,小赵更是一马当先,连续创造了第二、三、四名的好成绩,拿了不少奖状。赵晋梅还是全校皆知的舞蹈人才,1981年代表学校参加了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主演的舞蹈节目获得了二等奖。载誉归来,迈着舞蹈的八字步,走在校园路上,靓影闪光。
我们班是一个自由、欢乐、激情的群体。按说各类文艺人才并不比其他班级更具实力,但凭着发自内心的真诚、学历史培养的认真、飞扬的青春激情和团队的情怀……在各类联谊活动中,并不输于他人。赵晋梅的舞蹈、张栋的笛子独奏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保留节目,以后又杀出黑马——宋大军的男声独唱《三套车》,音质是那么透亮,情感深挚,还可用俄文演唱,更具魅力;刘波的武术表演——虎步生风,动如脱兔,跃如霹雳,出拳踢腿,势不可挡!让大家突然感到了这位平时君子风格的小个子同学的精气神,居然有那么奔狂,预示着勇往直前的超越!记得“大四”时一次历史系有三届同学参加的联欢会上,由张栋担任指挥,我们班部分同学合唱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由笔者作词、张栋谱曲的《前进,新时代的大学生》,歌中唱道:“祖国祖国,我们的母亲,振兴中华,青年的责任。未来未来,美好的前景,实现四化,神圣的使命。大地将刻上我们开拓的脚印,长空将留下我们奋斗的身影……”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只演唱过一次就永远销声匿迹的歌曲,但为了这首歌,我们多次修改,排练演唱,充满激情;后一首歌,是当年家喻户晓的电影《少林寺》主题歌——《少林少林》,一唱起这首歌,全场共鸣,合着节拍。直到今天每当我们一想起这首歌熟悉的曲调和歌词,也会情不自禁呼之欲出:一个要当好汉气贯长虹的音乐主题,从那时就落入我们心底……
还有些自编自演的节目记忆犹新:张森、景振基表演的双簧哑剧《约会》,令人捧腹大笑!抹雪花膏,拿照片,写情书的一连串动作,可谓现代高级幽默,妙不可言。杨子慧、李华瑞表演的哑剧《一见钟情》同样惟妙惟肖,杨子慧被大家“点评”为最佳丑角演员。若论书法,王淳、张文渊、王毅等最为突出,在班级或历史系的黑板报上,常能见到他们或端庄或秀丽的笔迹。
……
如今,鬓发染霜的我们想请岁月回答:这些青春的故事,是属于曾经的我们吗?为何回忆会让我们突然心灵怦动,眼睛发热?
[责任编辑:肖刚]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