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面积3年增逾30万亩 甘肃寸土必“珍”有“粮”方
甘肃
站内

耕地面积3年增逾30万亩 甘肃寸土必“珍”有“粮”方

原标题:甘肃新闻丨保护耕地 寸土必“珍”

自动播放

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我省把耕地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责任落实,持续提升耕地保护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万物土中生。“三夏”时节,从河西走廊到陇东梯田,金黄麦浪与翠绿青苗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在临泽县新华镇宣威村的中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绿油油的农作物在夏日阳光下随风起伏。当地通过实施省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让上万亩盐碱地重焕生机,成为了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临泽县现有61万亩耕地,其中23.65万亩曾受盐碱侵蚀。当地积极推动盐碱地治理实践创新、通过绿肥种植、深松耕作、综合治理等技术措施,让盐碱滩变身希望田。截至目前,临泽县已累计改良盐碱地4.52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保耕地,不仅是保数量,还要提质量。金昌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119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市79%基本农田已完成改建。依托高标准农田,当地农技部门积极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配套智慧化管护系统,耕地地力等级提升1个等级,粮食综合产能提高12%。

科学规划是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关键。敦煌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升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质量,2023年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我省建立健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体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省耕地面积较2020年净增加31.3万亩;2024年度呈持续净增加态势。

甘肃台报道。

记者:卢珍 周景峰 杨贵明

张掖融媒 赵桐 郑安博

金昌融媒 于渊 冯亚杰 屈冰

敦煌融媒 杨霞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强信心 看发展】金昌 小麦亩产攀新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陇原盛夏,麦浪鎏金。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村种养循环农业冬小麦示范点内,收割机轰鸣穿梭,饱满的麦穗转瞬完成收割、脱粒等工序。金灿灿的麦粒如流泉般倾泻入仓,粉碎的麦秸均匀还田,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醇香与丰收的喜悦。

“今年又是好收成!”种植户邓培仁在田头指挥收割作业,笑容满面。在他身后,120亩冬小麦穗穗饱满,“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良种配良法,农技专家全程护航,亩产稳稳跨过500公斤。”

邓培仁的喜悦,源自金昌市近年来大力推广冬小麦种植、力促粮食稳产增产的生动实践。

为有效缓解夏季用水压力,优化种植结构,金昌市自2022年起开始试验种植冬小麦。实践证明,冬小麦比春小麦提前15至20天收获,不仅避开了夏季用水高峰,缓解了水资源压力,产量也普遍高于春小麦。

更重要的是,冬小麦收获后,土地可及时复种蔬菜、燕麦草等作物,显著提高利用率和综合效益。这一“时间差”带来的多重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加入冬小麦种植行列。

丰收画卷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坚实支撑与农技服务的精准落地。金川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严天龙介绍,今年精选“兰天331”“济麦44”等抗逆良种,配套推广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

特别是在永昌县,农技中心今年推广冬小麦8600多亩,并自主研发了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播种机,推广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安排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为冬小麦单产水平稳步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当前多点测产情况看,各示范点亩产量普遍在550公斤以上,部分高产田块甚至接近650公斤,为全市更大范围推广种植树立了样板,坚定了信心。”连日来,金昌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段军深入田间,带领团队采用随机取样法,科学测定冬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关键参数。

眼下,金川区协调调度66台联合收割机投入作业,农技人员扎根一线,实时监测麦粒品质、含水量及收割损失率,确保675亩冬小麦高效、低损归仓。紧随其后,春小麦收获工作也将启动。

为保障夏收工作圆满完成,金昌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密切跟踪机具分布与运行状态;同时,加强气象预警服务,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应对天气突变、机械故障等挑战。

甘肃日报:【强信心 看发展】武威“三夏”时节麦收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夏日的风拂过祁连山,在石羊河畔的麦田里卷起层层金黄麦浪。“三夏”时节,武威市55.5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小麦收割工作由中部川区向北部沿沙区逐步展开。

7月15日中午,在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鲁子沟村的千亩高标准麦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秸秆打捆机紧随其后,有序地将剩余的秸秆打捆成块。

“今年我在鲁子沟村种植小麦1300亩,全部采用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再加上精细管理,小麦长势良好,产量应该比去年高。”小麦种植大户黄忠难掩内心的喜悦。

循着收割机驶过的路线来到G30高速公路武威服务区,武威市凉州区“三夏”小麦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点人头攒动。

“你好,请登记一下信息。”

“这份‘三夏’农机作业服务指南请拿好,上面有农机维修网店的地址和电话。”

“天气炎热,给你们准备了西瓜、矿泉水、茶叶和冰糖……”

武威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发放《致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的同时,还为外地收割机操作手送上夏日的“清凉”。

今年是陕西宝鸡收割机操作手王维江第六次到武威参加“三夏”作业。

“武威市专门设立了接待服务点,为我们这些外地收割机手提供机具维修、物资供给等全方位服务,还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每次到这里就有回家的感觉……”王维江颇有感触地说。

在武南镇以北约20公里的发放镇,夏粮收割也在火热进行。

“师傅,旁边这片麦田也是我的,顺着石子路往前走……”在凉州区发放镇王家墩村,种粮大户谢青成站在地头上引导收割机进田割麦。

几个来回下来,谢青成的额头上已沁满了汗珠。看着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出的麦粒,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为确保夏粮丰产丰收,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指导农户趁天抢时,加快夏收进度,确保小麦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麦收开始前,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对参与麦收的农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和调试,确保每一台农机都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作业。组织开展机收作业技能培训,提升机械作业质量,减少机收损失。”武威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徐奎山介绍,在麦收过程中,他们还联合气象、交通运输等部门,及时向农机手和种植户发布天气预报、麦收区域分布、农机作业需求等信息。

此外,武威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让农机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路线,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避免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作业延误。

“我们协调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根据各地小麦成熟情况,科学调配农机具,确保麦收工作均衡、有序推进。”徐奎山说,今年武威市小麦种植面积55.5万亩,计划投入各类收获机械700多台(套),小麦机收率将达到99.9%。

兰州日报: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三夏”已收小麦1.88万亩 蔬菜45.22万亩

【本报讯】7月20日,记者从兰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三夏”时节已收获小麦1.88万亩、豆类0.27万亩、杂粮0.36万亩,油料0.65万亩,蔬菜45.22万亩。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速6%,增速排名全省第9位。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4元,增速6.9%,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中,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共支持谋划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258个。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229个,开工率88.76%。其中,县区共谋划2025年示范带项目208个,总计划投资40160.1679万元,已开工项目188个,开工率90.38%,已完工项目99个,完工率47.60%。部门支持2025年示范带项目50个,总计划投资30400.06万元,已开工项目41个,开工率82%,已完工项目4个,完工率8%。

其中,永登县在“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功培育出24家渔家乐经营户,建成30余个标准化养殖池。该基地年产虹鳟鱼超200吨,产品畅销省内外,构建起泉水养鲜鱼、鲜鱼带产业的绿色发展链条。

在产业奖补政策助农增效工作中,皋兰县安排衔接资金2907万元、支持项目20个,连续4年落实特色农业产业奖补政策,大力支持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发展瓜菜、设施农业、牛羊养殖、经济林、冷链设施等特色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