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北内陆干旱区高水效农业技术推进会举行
本报张掖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与省农科院联合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干旱区多水源配置与高水效农业关键技术”项目推进会在张掖市、武威市举行。项目所集成的小麦、玉米和棉花控水抑盐提质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已在河西走廊等示范区推广应用,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1.65%、15.29%和18.86%,并提高了节水效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干旱区多水源配置与高水效农业关键技术”项目,是针对西北内陆干旱区淡水资源匮乏的现状,聚焦旱区农业水效率多要素协同提升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旨在达成节水、减肥、控盐、提质以及产能提升的目标。项目组在甘肃农垦集团张掖农场、永昌县东寨镇和民勤县苏武镇建立了3个千亩综合技术示范基地,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项目成功构建了针对小麦、玉米、棉花的作物控水抑盐提质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集成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咸水资源高效利用、作物水效率多要素协同提升、“天—空—地”一体化高水效农业智能管控等理论、技术与系统。
此次推进会上,由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教授专家组成的项目指导组,实地考察了省农科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检查了项目围绕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开展的“水肥盐调控”“耗水规律”等田间试验。示范区内作物长势良好,成效显著,获得了指导组专家的肯定。与会专家就品种筛选、水肥方案优化及智能设备配套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流,在实施进度、创新点凝练、落地实效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甘肃日报)
相关新闻:我省大豆适水种植技术实现节水增产双突破
本报白银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近日,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省农技推广总站联合白银市平川区农技中心,在白银市平川区举办大豆适水种植技术田间观摩暨麦茬免耕覆秸播种大豆现场演示会,这一融合区域水资源特征与品种特性的创新技术体系,在产量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显著节水,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活动现场,来自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专家、相关试验站人员,地方农科院所、农技中心、新型经营主体代表等实地观摩了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的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田间长势情况,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下的田间作物长势喜人;以及水泉镇玉碗泉村的麦后免耕覆秸精量播种现场演示,机械作业流畅高效,在麦茬地覆盖秸秆进行免耕播种,既有效保持土壤墒情,又大幅降低耕作能耗。
作为大豆适水种植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大豆水肥一体化和麦后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水肥供给,实现“按需灌溉、定量施肥”。该技术体系深度融合区域水资源分布规律、主栽品种特性和实际生产条件,显著提升了大豆产能,并大幅减少水资源消耗,相比传统种植方式,这两项技术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0%以上,实现了“以水定产、以技增效”,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大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省农科院旱农所联合多方力量,围绕提升大豆产能这一核心目标,整合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在抗旱优质品种选育、全膜双垄侧播、水肥一体化、免耕覆秸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攻关,我省旱作区大豆平均亩产提升增长15%,灌区亩产突破300公斤,为全省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和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省疏勒河中心以数字孪生技术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本报酒泉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王彦林 尚天津)今年以来,省疏勒河中心充分发挥数字孪生示范区技术优势,系统开展自动灌溉及节水试验研究,聚焦节水灌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疏勒河灌区现代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省疏勒河中心通过升级改造水利管网设施,更新电动阀、水泵、管道流量计等硬件设备,构建起智能化、精细化的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引入水肥一体机、自动反冲洗过滤器等现代化硬件设施,实现水资源向作物根系精准、均匀输送,为节水灌溉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
试验综合运用烘干法与TDR法两种方法进行实测校核,利用土壤墒情站实现试验田0至30厘米土层的含水率和温度的持续监测。通过双因素对照试验,系统探究数字孪生示范区内食葵生长发育的适宜灌溉水量、土壤含水率阈值以及经济效益最优区间和有效水利用率,为疏勒河流域智能灌溉模型构建、食葵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和滴灌制度优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同时依托田间布设的土壤墒情站、气象站等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多源数据,并通过4G网络即时传输至数字孪生平台,实现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测。并密切跟踪记录食葵生长动态、关键生理特征、最终产量构成等关键指标,为食葵节水高产研究积累丰富数据资源。通过深度数据挖掘与分析,持续优化食葵种植模式与灌溉制度,推动灌溉模式从传统“经验驱动”向现代“数据驱动”转型升级,为精准节水提供有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