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以“弘扬丝路精神 汇聚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强大力量”为主题的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敦煌开幕。我会名誉会长樊锦诗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文化交流融汇 文明共生共荣》的主题演讲。她讲述了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东西方文化交汇在敦煌石窟艺术和文献中的具体体现,她表示,古老的丝绸之路曾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发挥过巨大作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谋求和平发展的使命,希望各国能够借鉴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以“文明传承与数字丝路的全球对话”为议题的平行论坛在敦煌举办。本次论坛聚焦新时代丝路文明研究的关键领域,聚焦“丝路遗址考古研究”“数字丝路人文研究”“文化遗产翻译研究”等核心议题,来自中国、日本、尼泊尔、印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及政府代表,通过主旨发言与互动交流,共议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应用与丝路文明互鉴的新路径。
本会副会长郑炳林教授、张元林研究员出席了该论坛。郑炳林教授发言指出:“无论是石窟艺术、敦煌遗书还是简牍文献,都是敦煌文化融合多种文化的典型代表。”透过敦煌文化看中华文明,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的,这对我们加强敦煌学研究也有一定启发。他建议:“不仅要关注敦煌地区的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更要在研究地域上东进西出、南北延伸,并从时间上实现前后贯通,把敦煌汉简、黑水城文献、吐鲁番文献等纳入敦煌学研究范围,把研究视野投向河西历史、西域历史和中原历史等,让狭义的敦煌学向广义的敦煌学拓展。”
图文:“新甘肃”、敦煌研究院、秘书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