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一盏青灯守望清廉家风 这幅画背后故事让人动容
甘肃
站内

张大千一盏青灯守望清廉家风 这幅画背后故事让人动容

国画大师张大千1943年创作的《青灯课子图》高27.9厘米、宽132厘米,赠与“禹勤道长”范振绪(“禹勤道长”是张大千对范振绪的尊称),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课子,即督促教育孩子读书的意思。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在家里,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四更鼓。”此图描绘了一位母亲深夜在一盏青灯的陪伴下督促三个孩子学习的场景。

请横屏观看

↓↓↓

范振绪(1872年-1960年),字禹勤,号东雪老人,又号太和山民,祖籍甘肃靖远,著名书法家、画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后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并加入同盟会。曾任清廷工部主事、河南济源知事,离任时济原百姓远道送来“遗爱民间”巨匾。辛亥革命后,被选为中央参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毅然拒绝袁的拉拢,不与袁党同流合污,之后接连担任了河南孟县知事、萨拉齐县知事、中央参议院议员、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省禁烟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等职。1941年与张大千师徒一行前往敦煌,抢救瑰宝,支持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并被选举为甘肃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范振绪出生于北京一个商缙之家,父亲范培,贡生,清同治时任兵部郎中。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加之自身勤奋笃学,范振绪在北京上学的经历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范振绪9岁时父亲病殁,后随母亲娄氏返回故里甘肃靖远。在这里,母亲娄氏将范家三兄弟一手拉扯长大并教育成才,除范振绪外,其弟范振纲毕业于京师测绘学堂,长子范恕于国立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其女范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范氏家族子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业突破,犹如接力棒般代代相传,不仅折射出个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更清晰地勾勒出其家族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

在家乡学习的这段经历中,母亲娄氏家庭教育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范振绪在怀念母亲的《教场阡表》一文中写到,母亲要求他“每自塾归,必日督之洒扫,夜课以所学”,从私塾回家后,白天要打扫家庭卫生,晚间要复习当日所学内容;叮嘱他“聪颖之子,不严施家训,势必走入歧途也”,即便天资聪颖,也需要用严格的家教家训来要求,不然容易走入歧途;告诫他“其父素重清廉,勿贪意外之财,即以成乃父之志也”“汝父生平好佛老,淡于荣利,家故丰于资,然尤好施与”“惟望汝辈居家毋为不肖子,居官毋为贪墨吏。吾之所以教汝等者如是,亦即汝父志也”,要做一个像他父亲一样不贪钱财、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人。除此之外,范振绪还提到,娄氏在当时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女性,她鼓励女子受教育,并亲自授课,劝女子放足,因此乡亲们都十分尊重她。

1941年,范振绪和张大千因敦煌艺术而结缘,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范振绪向张大千讲述了自己早年丧父、慈母督促其昼夜苦读的幼年生活,张大千深受感动,以画家石涛的诗句“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课子书”为意象,创作了一幅画,名为《青灯课子图》:只见画面幽静,应是夜晚,山石悄然矗立,而松柏不动,水波不兴。葱葱郁郁的树木间有一三层小楼,窗户敞启,油灯正明,正是母亲娄氏在灯下教三兄弟课读。

画的左侧张大千题款如下:“巍巍怀清台,高节垂彤史。百世播流风,惟母良足企。范公幽介士,清华知所以。欧阳泷岗文,千秋嗟並美。昔共先师李与曾,英年挟笔动觚梭。黄尘海水清庙屋,公为生民谢不能。小子年来鬚亦白,李公曾公墓木拱。西来叩谒登堂上,容颜稚子健曳踵。人前每颂白华诗,树静风摇泣罔极。永忆高堂寸草心,百年留照丹青色。肃穆拜公命,载笔为斯图。明贤惟有母,在昔慰醇醅。癸未秋孟,应禹勤道长命,谨写太夫人课子图并赋求正。蜀郡后学张爰。”

《青灯课子图》中的母亲,正是无数中国母亲的缩影,她们含辛茹苦,言传身教,教导子女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范振绪与张大千,一位以母教立身,一位以丹青寄情,共同铸就了《青灯课子图》的双重价值内涵:它既是艺术珍品,也是对清廉家风的守望。母亲节将至,愿这盏青灯长明,照见每一个家庭对“清白传家”的坚守,亦照亮时代对廉洁文化的永恒追寻。

(高一竑)

(甘肃纪检监察网官方公众号)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