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西部创新困境 甘肃科技“特色领跑”路线图出炉
甘肃
站内

破局西部创新困境 甘肃科技“特色领跑”路线图出炉

原标题:破局西部创新困境:甘肃科技工作的系统突围之路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2日电(魏建军 邸金)在西部大开发与“双循环”战略交织的关键节点,甘肃以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为契机,勾勒出从“科技跟跑”向“特色领跑”跃迁的路线图。这既是对《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纵深推进,更是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困境的系统性探索,其核心在于打破“要素割裂”瓶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

从“政策驱动”到“问题导向”:精准破解创新痛点

甘肃科技创新面临的“投入不足、转化不畅、主体不强”等问题,本质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脱节。近年来推行的“揭榜挂帅”制度,正是以市场化思维重构科研组织模式的典型实践:平凉市围绕企业需求常态化征集技术难题,累计推动190余项“卡脖子”技术攻关,财政资金以20%~40%比例撬动社会资本,形成“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的闭环机制。这种“问题导向”的改革,使科研经费从“撒胡椒面”转向“集中火力”,如国网甘肃电科院针对新能源消纳难题开展的自同步电压源技术攻关,直接提升新能源发电量上十亿千瓦时,印证了靶向发力的实效。

4月2日,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魏建军 摄

4月2日,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魏建军 摄

特色产业生态构建:在差异化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

甘肃的创新突围,关键在于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有色金属、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规划提出构建“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实则是对“强链补链”的深化:金昌镍钴产业通过组建64家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将矿产资源延伸至新能源电池、航天钛材等高端领域,2024年集群产值突破800亿元;陇药产业借助兰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力量,推动奇正藏药、陇神戎发等企业开展标准化研究,正在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甘肃抢抓“东数西算”机遇,依托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布局算力产业链,推动华为、阿里云与本地高校共建数据安全实验室,为数字经济注入“西部算力”新动能。

体制机制破壁:激活创新要素流动的“神经末梢”

创新生态的成熟,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硬核支撑”。甘肃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13家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联合体,通过“链主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模式,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兰州科技大市场搭建的成果转化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9.1万项成果、1686项需求的智能匹配,累计促成交易近亿元,破解了“成果找不到市场、企业寻不到技术”的信息壁垒。更具突破性的是,甘肃探索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如兰州理工大学科技专员入驻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直接参与贮氢合金技术攻关,推动校企从“项目合作”升级为“深度绑定”,这种“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评价导向,正在重塑科研价值取向。

挑战与前瞻: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进化”

尽管甘肃在创新生态构建上迈出关键一步,但深层体制障碍仍需突破:基础研究占比不足15%的结构失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短板,亟待通过“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来破解;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兰白自创区与陇东南地区的协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需借助“飞地园区”“创新积分制”等工具促进要素流动。未来,甘肃还需在“容错机制”上进一步突破,例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允许科研团队保留更高比例转化收益,让“敢创新、愿转化”成为陇原大地的新共识。

甘肃的实践表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不能简单复制东部模式,而需立足“既赶又转”的双重任务,在特色产业中培育“长板优势”,在体制改革中激活“乘数效应”。当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生产线真正同频共振,当政策设计从“给予资源”转向“营造生态”,科技创新才能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基因。这既是甘肃的破局之道,也为西部省份提供了“差异化创新”的参考样本——在国家战略与地方禀赋的交点上,走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重塑格局的特色之路。

相关新闻

甘肃经济日报:我省力争2025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580亿元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4月1日,202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通报,2024年,我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成绩斐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上年跃升2.9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前十;技术市场活力迸发,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564.7亿元,实现20.6%的强劲增长。2025年,我省要力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580亿元。

2024年,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到69.2亿元,同比增长18.1%。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金昌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领先;陇南市首次进入全省科技工作第三梯队;酒泉市科技局连续8个季度获部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临夏州为灾后重建贡献科技力量;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省政府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签订协议共建西北创新基地;国家和省部级平台总数达到214家;兰白两区生产总值达到1538亿元,同比增长15.4%。

2025年,我省将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和科技特色,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深化科技开放合作等重点举措,力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排名提升1位,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特色产业创新、企业主体汇聚、科技人才集聚、创新开放合作等区域性“五大高地”。同时,推动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政策向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通过深化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机制改革,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畅通成果转化的政策、市场、金融、服务“四大通道”,力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达到580亿元。

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印发方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为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集成办理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事项,近日,省科技厅与省大数据中心联合印发了《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旨在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为企事业单位及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方案》明确指出,我省将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以及甘快办移动端“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服务专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主题服务。通过整合科技成果查新机构资源、完成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对接、实现知识产权支持资金在线申请、汇总并宣传现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相关事项的一站式办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事业单位及科研人员办理科技成果相关事项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同时,根据各部门职责权限,《方案》详细梳理了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中各个单一事项所需材料、办理流程等要素。通过优化整合,进一步压减了单一服务事项的办理时长和办事成本,并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统一的办事指南、工作流程和资料清单,以提升用户办事的便利度。此外,《方案》还优化了企业获得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后申请奖补资金的流程,减少了申请审批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推荐2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