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科创双重奏:在治沙“智械”与兴农“深耕”中解码西部创新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4日电(魏建军 邸金)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治沙机械正于沙丘间进行试验;在甘肃夏河县的“科技小院”里,科研人员与牧民共同探讨牦牛改良技术。甘肃正以科技为笔,改写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
2025年甘肃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高地”“四大通道”战略,在荒漠化防治与现代农业领域的实践,不仅展现了技术突破的成果,更折射出欠发达地区在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重挑战下,探索科技创新的本土化路径。
4月2日,2025年甘肃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魏建军 摄
生态治理的“科技自觉”:从经验治沙到智能治沙的范式转变
甘肃的治沙史是一部人与自然不断博弈的进化史。早期的麦草方格、沙棘种植等技术,虽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却高度依赖人力投入。如今,面对农村人口空心化与沙漠流动性加剧的双重挑战,甘肃在全球率先开启了治沙机械化的研发进程。这种“科技自觉”源于对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当沙丘坡度超过30°时,传统机械的爬坡成功率不足40%,而智能化小型设备通过地形识别系统可将这一数据提升至75%以上。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纪永福认为,这种技术迭代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生态保护理念的进步——小型化机械对沙面的扰动面积比大型设备减少60%,契合了“最小干预、最大效能”的治沙新原则。
不久前,数台治沙“迷你坦克”在甘肃民勤成为焦点并引发广泛关注。这款设备能够在25度以内的斜坡上自由移动,并在12度的坡度范围内保持稳定作业。与以往完全依赖人工的方式相比,过去三个人一天仅能完成2亩地的任务,而采用这款新研发的自走式草方格沙障机械设备后,劳动效率显著提升,每天可完成多达20亩的草方格铺设工作。
在这硬核实力的背后,一家在治沙和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功不可没——甘肃科技集团旗下省机械院。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前沿的“科技狠活”,金科峰公司研发(省机械院子公司)的“治沙坦克”为众多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民众点亮了绿色发展的新曙光。这不仅象征着民众对高效机械化治沙的愿景最终得以实现,也标志着中国在沙漠治理技术领域迈入了新台阶。
然而,治沙机械的研发困境暴露了小众领域创新的共性难题:全国从事治沙装备研发的企业不足20家,年研发投入总和甚至不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单一企业的1/10。甘肃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府主导+学科交叉”的创新生态: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机构成立治沙装备联合实验室,将沙漠力学、机械工程、智能控制等学科深度融合,仅2024年就产出12项专利成果。这种“从需求定义学科”的模式,为生态治理类“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图为省机械院金科峰公司研发的新型“治沙坦克”(资料图) 魏建军 摄
产业赋能的“精准滴灌”:“科技小院”里的县域经济突围战
在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甘肃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创造了“一只羊带动一个产业”的奇迹:通过引进大洋洲白绵羊改良本地品种,配合全混合日粮技术,使肉羊出栏周期缩短30天,胴体重增加8公斤,2024年全县肉羊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司怀军认为,这种“把实验室建在牧场”的研发模式,正是对科技工作会议“成果转化通道”的生动诠释——高校团队常驻县域,直接针对养殖户提出的“母羊繁殖率低”“冬季饲草短缺”等痛点开展攻关,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从传统模式的20%提升至65%。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赋能的“乘数效应”:夏河县牦牛“科技小院”通过冻精改良技术,将牦牛产奶量从年均3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带动当地牦牛奶制品加工企业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司怀军坦言,这一实践印证了科技小院 “把论文写在草原上” 的初心,通过技术下沉和成果转化,真正将科研价值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生产力;永登食品工业园区与高校共建的净菜加工研发中心,开发出高原夏菜气调保鲜技术,使蔬菜货架期延长15天,推动当地高原夏菜出口额增长40%。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逻辑:当科技研发与县域特色产业的“痛点清单”精准对接,就能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良性闭环。
系统创新的“生态构建”:破解西部创新的“双重悖论”
甘肃的实践揭示了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深层命题——如何在“资源约束”与“发展迫切”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政策杠杆”激活创新要素:将治沙机械纳入省级农机补贴目录,给予30%~50%的购置补贴,使企业研发投入回报率从15%提升至40%;纪永福建议,在高校培养既懂旱作农业又会设施种植的“两栖人才”。另一方面,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与蒙古国共建荒漠化防治联合研究中心,引进耐旱牧草品种23个,同时输出草方格机械化铺设技术;承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周边布局服务器散热材料研发中心,实现“算力需求—技术研发—产业配套”的区域联动。
然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需突破:治沙装备研发面临的“专业断层”,本质上是学科评价体系滞后——现有工程类学科评估中,生态治理相关成果权重不足10%;县域科技服务存在的“人才缺口”,反映出基层创新激励机制缺失——乡镇农技人员职称晋升中,产业服务贡献度占比仅20%。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创新评价体系,例如在科研项目评审中增设“生态效益”“农民增收”等指标,在职称评定中实行“产业服务单列通道”。
图为夏河县科技小院通过冻精改良技术养殖的牦牛 甘南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地域实践到国家经验: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哲学
甘肃的探索超越了地域范畴,为西部省份提供了“特色赋能”的创新范式:在生态脆弱区,以技术创新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使治沙机械既成为生态治理工具,又孕育出沙漠装备制造新产业;在农业主产区,通过“科技小院+县域产业”模式,将高校智力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民生红利。这种创新哲学的核心,是拒绝“一刀切”的模仿跟随,而是立足禀赋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当全球荒漠化防治面临“自然修复周期长”与“人工干预成本高”的困境时,甘肃的智能治沙机械有望成为破局关键;当全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陇原大地的旱作农业技术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甘肃的科技创新不应止步于技术突破,更需在制度创新上迈出更大步伐: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治沙成果通过碳汇交易等渠道获得经济回报;探索“科技特派员+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模式,使科研人员在产业发展中获得长期收益。通过多措并举,让创新真正成为陇原大地的内生动力,在生态与产业的交响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