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当起公益观察员 嘉峪关守护长城有法宝
甘肃
站内

人大代表当起公益观察员 嘉峪关守护长城有法宝

原标题:当好公益观察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早春的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成群的候鸟在水面上嬉戏。

“以前,湿地周边疏于管理,不少群众在湿地放牧,草湖湿地生态遭到破坏。”嘉峪关市人大代表殷明成看在眼里,心中很是担忧。

“生态保护是民生大事,我向嘉峪关市人大提出意见建议,通过‘人大代表+公益诉讼’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将意见建议向检察院进行了转交。”殷明成说。

检察机关运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确认了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事实。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提出督促履职的诉前检察建议并公开宣告送达。

嘉峪关市林草部门接到检察建议后,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筹措256万元,修建了9.9公里的围栏。项目实施完成后,草湖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湿地面积增加。

近年来,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大胆探索、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人大监察和司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人大代表+公益诉讼”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嘉峪关生动实践。

2024年,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检察院联合制定有关办法。在全市人大代表工作站设立检察公益诉讼联系点,选聘“家”“站”人大代表为公益观察员,将人大代表履职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严格落实代表积分制,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纳入积分管理,使联系点成为检察机关和人大代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沿哨所。

同时,对人大常委会机关和检察机关在线索移送、联系沟通、人大代表参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人大监督督促检察建议整改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为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嘉峪关实践提供了有力依据。

人大常委会机关与检察机关协商,将人大代表建议案件化办理,实现了代表建议向检察建议的衔接转化,保证了检察机关所办案件贴近民生、反映民意,并实现对行政机关履职的融合监督。

阳光洒在嘉峪关关城的城墙上,给古老的砖石镀上一层金黄。嘉峪关市人大代表卢治红闲暇时漫步在嘉峪关关城景区,发现几处城墙出现墙皮脱落现象。

“当时,部分墙皮已经斑驳,有些地方甚至大块脱落,露出了夯土。”卢治红一刻没敢耽搁,迅速整理好城墙墙皮脱落的详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反映,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形成长城本体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措施。

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收到线索后,向市文旅局公开宣告送达诉前《检察建议书》,市文旅部门接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对全市境内所有长城段落进行全面隐患排查。2024年2月嘉峪关市财政局拨付68万元维修经费,用于城墙修缮。目前关城墙体修缮工作基本完成。

人大代表担任公益观察员,延伸了公益诉讼的监督网络,拓展了公益诉讼线索渠道。

像这样依靠“人大代表+公益诉讼”机制解决的群众难心事还有很多。

去年,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与检察机关联合解决了居民区附近的废品收购站点扰民的问题,助推嘉峪关市政府出台再生资源管理办法,对再生资源回收从监督管理、规划与建设、回收经营管理等进行了规范性管理。

如今,嘉峪关市邀请人大代表公益观察员参与办案活动110人次,参与案件办理28件,人大代表公益观察员提供案件线索16件,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立案11件,提出检察建议7件,社会治理检察建议4件。

(新甘肃)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