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崆峒区:“三级联调”巧解邻里矛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张海民 陈泳晴
近日,平凉市崆峒区西郊街道兰雅亲河湾小区一起因卫生间漏水引发的赔偿纠纷,在街道综治中心、三天门社区和西郊司法所的联合调解下,成功得以化解。楼上楼下的业主最终达成了3500元的赔偿协议,这场一度僵持不下的邻里矛盾,通过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实现了从“水火不容”到“握手言和”的转变,成为街道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生动缩影。
西郊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司法所、小区物业入户查看漏水情况
漏水成患 积怨难平起争端
“我家中有事要去外地很长时间,这件事要尽快处理!”家住兰雅亲河湾小区12号楼802室的赵女士,一提起漏水问题心急如焚。本月初,她发现家中卫生间吊顶渗水损坏,排气筒墙面瓷砖凸起,侧卧墙皮返碱脱落。她随即找人排查,初步判断漏水点来自902室曹先生家的管道。曹先生起初态度诚恳,提出赔偿3000元,让赵女士自行维修。然而,赵女士请装修公司评估后,认为修复费用至少需要7000元。双方因赔偿金额分歧较大,争执不下,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后期不愿沟通交流。
三天门社区网格员李睿敏了解到这一矛盾后,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同时和社区专干一起尝试组织双方协商。但由于分歧过大,协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楼上觉得我们讹钱,我们又担心他们敷衍了事!”赵女士的焦虑道出了纠纷的症结——双方缺乏信任基础,且对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存在认知偏差。
调解组与物业公司了解相关情况
联调解纷 法理人情破坚冰
面对这一僵局,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启动“网格—社区—街道”三级联调机制,联合司法所、小区物业再次入户,对漏水程度及修复成本进行查看确认。考虑到曹先生因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调解组主动前往其工作单位与其沟通。调解员们分头行动,一方面向曹先生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相邻权的相关条款,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劝解赵女士换位思考:“您家房子装修完没几年,反复漏水确实让人闹心。可楼上也是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大家子,经济压力不小。”“不一定非要找装修公司,施工队也能修,大家楼上楼下住着,有事儿好商量。”司法所工作人员还为双方算了一笔“经济账”:“走诉讼程序至少要3个月,既耗时又费力,还可能加深矛盾。”
3月14日,双方终于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调解组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曹先生一次性赔偿3500元,由赵女士自行安排时间维修。僵持的矛盾终于出现了转机,赵女士松口表示:“只要能尽快达成协议,我可以自己找人修。”曹先生也点头同意:“我们尊重楼下的选择。”最终,双方在调解组的见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
调解组对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走访,开展背对背调解。
枫桥实践 基层善治促和谐
“一墙之隔共冷暖,一笑之间化纷争。”西郊街道综治中心通过圆满解决这起纠纷,再次证明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治理智慧。近年来,该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三级联调+专业支撑+跟踪回访”闭环机制。纵向建立“网格前端排查—社区联动处置—街道兜底保障”三级响应链条,横向融入专业力量支撑与全周期跟踪服务。通过整合司法调解、专业评估、心理疏导等资源,组建“调解人才库”,并配套网格员定期回访、物业协同保障等机制,确保矛盾纠纷调解协议得到有效落实,逐步构建起“分级过滤、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今年以来,已累计化解物业、邻里等各类矛盾纠纷365起,办结12345政务服务热线相关投诉230件。
“用暖心的法解闹心的结,把矛盾消解于楼栋门前,这正是群众获得感最朴素的来源。”西郊街道党工委书记杜银如此说道。“今后,西郊街道将继续在完善机制、凝聚合力、创新方法上持续发力,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灭火’向‘主动排雷’转变,为千家万户的安心生活增添坚实底色。”
(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