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系统解析兰州百合代谢组特征 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升级
兰州百合
兰州晚报讯 兰州百合是全国唯一食用甜百合,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常被形象地称为“蔬菜人参”。记者4月14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金卫林教授团队兰州百合药用价值代谢组学研究近日在国际权威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发表。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兰州百合的代谢组特征,揭示了其作为功能性食品和药物开发的巨大潜力,为西北特色食药用植物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前沿创新研究中心金卫林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兰州百合的主要食用部位鳞茎进行全代谢组分析,建立高精度代谢物数据库和多元统计分析,成功鉴定出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在内的210种活性成分,其中184种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许多成分在抗氧化、抗炎、抗抑郁、降血糖、免疫调节以及抗癌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例如,研究首次在兰州百合中鉴定出了具有神经保护和抗焦虑作用的“Spinosin”黄酮,以及具有抗癌活性的单萜类化合物“Crenulatin”。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兰州百合自古被《本草纲目》记载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之效。本研究通过现代代谢组学技术,从分子层面验证了其传统药用功效的科学性。
金卫林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兰州百合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精准‘成分地图’,更建立了‘传统药材-活性代谢物-健康功能’的系统研究范式。我们正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百合功能性食品和植物基药物。”
据了解,该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在特色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正在积极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与多家企业洽谈达成产业化合作协议。未来将通过代谢工程优化百合活性成分含量,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升级,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文艳/文 马军/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