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秘籍源自千年壁画 他子承父业领学生娃传承敦煌拳
甘肃
站内

武学秘籍源自千年壁画 他子承父业领学生娃传承敦煌拳

原标题:亮豁兰州人丨武者的敦煌:一招一式间,窥见千年丝路风华——访武术家王建国

自动播放

在兰州,有这样一位武术家,他的生命与武术紧密交织,在岁月长河中,传承与弘扬着独特的武术文化,他就是王建国。王建国出生于兰州的武术世家,自幼便浸润在拳脚相交、刀枪剑戟的武术世界里。在父亲王得功的悉心栽培下,他对武术的天赋与热爱早早崭露头角。年少时,当别家孩童还在肆意玩耍,他已全身心投入每日的艰苦训练。每一次稳稳扎马,每一回有力出拳,都饱含着他对传统武术深深的热爱与敬畏。

晨曦初露,微光洒向大地,王建国便迎着朝阳开始练拳。他的一招一式,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又尽显刚健迅猛之势;夜幕降临,月光如水,他伴着月色仔细揣摩拳法要义,深入思索发力技巧与身形的灵动变化,一心要将所学的武术精髓融会贯通。

如今,57岁的王建国精通多种武术技巧,尤其在敦煌拳技艺上造诣颇深,声名远扬。他不仅肩负着五十年的武术传承重任,还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更多孩子和年轻人得以领略纯正敦煌拳的独特魅力。

敦煌拳的缘起与坚守

谈及敦煌拳,王建国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敦煌拳是由我的父亲,原甘肃武协主席、著名武术家王得功先生创研的。”20世纪80年代起,王得功先生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在那里,他惊觉洞窟中的壁画并非静止的艺术瑰宝,而是一部部流动的武学秘籍。他将西魏、北魏、北周时期壁画中的造型铭记于心,随后又广泛翻阅大量历史书籍,深入研究285窟、231窟、230窟、61窟等洞窟中众多护法神的动作,再巧妙融合兰州本土拳法,最终成功创研出敦煌拳。同时,他还将佛教“无住生心”的哲学理念融入拳理之中。这套拳的拳路看似绵密如雨,每一招每一式却都留有余地,细细品味,还能感受到“步步生莲”的禅意。这种武学与佛理的精妙融合,使敦煌拳超脱了单纯的技击范畴,拥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后来,王得功先生在敦煌拳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竞技拳、兰州手臂拳、披挂拳、翻子、八极、戳脚等的拳理拳法,陆续创编出敦煌基础拳、敦煌健身拳等套路。整个敦煌拳体系丰富完备,包括敦煌拳二路,敦煌基础拳三路,敦煌健身拳三路以及敦煌刀术、剑术、枪术、棍术、铲枝等。王建国回忆道:“当时这一系列拳术一经推出,便在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众多武术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渴望学习这门别具一格的武术。父亲毫无保留地传授敦煌拳技艺,也就是在那时,我对敦煌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那以后,每天天还未亮,王建国就第一个出现在练功场上,反复钻研敦煌拳的一招一式。从基础的起势到复杂的攻防转换,他都全神贯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出拳动作,他都要反复练习上百次。“当时就想着不能给父亲丢脸,要在众多学生中做到最出色。”他略带羞涩地挠挠头说道。夜晚,当其他学员都已安然入睡,他仍在月光下,认真回顾白天所学,仔细思考动作中的不足之处。凭借着这股执着与拼搏的劲头,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敦煌拳的非遗传承人。

敦煌拳的内核与精神

一说起敦煌拳的内核,王建国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每当我看到父亲整理的敦煌洞窟图画,凝视着西魏、北魏、北周时期的那些壁画,画中栩栩如生的金刚药叉、威风凛凛的护法神,仿佛都在向我讲述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我也由此知晓,像‘反弹琵琶’‘马踏飞燕’这些招式,都是从壁画中精心提炼而来,它们将艺术的柔美与武术的刚健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在长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王建国深刻体会到,敦煌拳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敦煌文化在一招一式中得以延续传承,让后人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触摸到千年前的智慧与辉煌。他告诉记者,从练习者的角度来看,敦煌拳还蕴含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见证过许多武术爱好者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刻苦练习,为了掌握复杂的套路,他们挥洒了无数汗水。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他们凭借坚定的毅力,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武术技艺的精益求精。这就如同古人在敦煌莫高窟一斧一凿创造艺术奇迹一般,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

他感慨道,在当今时代,敦煌拳的内核与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例,所以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敦煌拳的传承和发展

敦煌拳作为兰州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甘肃省内颇具知名度,但与其他更为大众所熟知的武术流派相比,其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王建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近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敦煌拳的推广力度。

在王建国的积极推动下,兰州文理学院成立了敦煌拳艺研究院,并积极开展敦煌拳的推广活动。他们不仅在本地举办培训班和讲座,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甚至吸引了兰州本地小学的参与,目前大沙坪小学、红星小学等近十所学校都投身于敦煌拳文化的传承之中。在城关区综合运动会上,千人共同进行敦煌拳、敦煌扇、敦煌短棍演练,场面十分壮观。在第六届西北五省武术比赛中,敦煌拳被列为独立拳种发展,甘肃省“十四五”规划也将其列为发展要素。

王建国满怀憧憬地说:“我希望有一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过白塔山,兰州黄河岸边有众多晨练的人都在练习敦煌拳。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悠悠流淌的黄河水中,与莫高窟壁画上的人物形象相互重叠。真正的文化传承,绝不该只是被陈列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应活跃在生生不息的市井烟火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文/图/视频 苏祥/封面设计

(观澜新闻)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