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凉市崆峒区:壮大“牛产业”做强“牛经济”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近年来,崆峒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持续引进优良品种,壮大特色产业,把培育壮大牛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关键举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近日,在柳湖镇泾河牧业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座座牛棚整齐排列,一头头平凉红牛膘肥体壮,工人忙着添草、喂料、加水。自该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以来,养殖大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经济效益稳中向好。
崆峒区泾河牧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鹏说:“我厂目前存栏这个平凉红牛是150头,计划再购进150头繁育母牛,总共养殖300头平凉红牛,在平凉红牛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咱们政府给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我计划今后在红牛的养殖上把这个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位于白水镇打虎村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是全国两大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之一,这里更是打造“平凉红牛”的科技硅谷,在这里,崆峒区依托基地加快“平凉红牛”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引进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集饲草种植、肉牛繁育、交易屠宰、餐饮连锁为一体的“平凉红牛”产业园,推动产业链由前端生产向后端精深加工拓展。
“截至目前,一期工程主要建有母牛舍、育成牛舍、甘草棚、青贮窖等5.5万平方米的生产区。基地现存栏量一共370头,其中母牛300头、公牛33头、犊牛37头,二期工程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平凉泰鸿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董磊说道。
该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肉牛遗传改良进程,使育种对平凉红牛产业效益贡献率和科技对平凉畜牧业发展贡献率分别超过40%和60%,为打造国家种牛繁育基地、平凉红牛国家级育种核心区和全国大牲畜繁育样板,推动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平凉泰鸿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董磊说:“基地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平凉红牛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围绕“平凉红牛”肉牛遗传资源进行育种,力争用5-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基因编组技术,对“平凉红牛”进行提纯复壮,固化“平凉红牛”基因,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凉红牛”肉牛新品种,打造国家级种牛繁育基地。”
“畜”势而上“牧”牛事。下一步,在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上,崆峒区将立足初具成效的肉牛养殖基础,创新肉牛养殖模式,牵好联农带农“牛鼻子”,引导广大群众发展“牛产业”,走出“牛”路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哈骥洲
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郭丽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