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爆改“兵器库” 耄耋侠侣武动崆峒
甘肃
站内

餐厅爆改“兵器库” 耄耋侠侣武动崆峒

原标题:《今日聚焦》——文化中国行·老街巷里育新春(十)“武”动崆峒

自动播放

古镇迎新春,武术展盛宴;慢品烟火色,静观武韵长。

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武术取众家所长,在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自成一体,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我们就走进崆峒古镇这片武术热土,伴随着雄浑豪迈的韵律,倾听春节的序曲轰轰烈烈地奏响。

青砖黛瓦、古风悠悠。每逢春节,崆峒古镇便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在古镇中心广场,一场盛大的武术表演正在上演。

崆峒武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独特。当地群众将武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街头巷尾,不时可见身着传统服饰的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他们通过习武来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培养品德。

手拿棍棒,腿缠束带,虽满头白发,但90岁高龄的岳起中和老伴张炜英练起武术来,步履矫健、英姿飒爽,丝毫不输年轻人,大家都亲切称他们是崆峒山下的“耄耋侠侣”。

餐厅爆改“兵器库” 耄耋侠侣武动崆峒

为了在春节非遗演出中精彩亮相,老两口和团队成员精心编排了名为“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武术节目,既展现武术精髓又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

一腔热爱,步履不停。这对耄耋老人相识于校园,因同样爱好文艺体育而心意相通,至今已携手走过70多年风雨。为了能日日习武不辍,老两口还改造了自己的家,将原来的餐厅改成活动室,在不方便外出时,他们在室内仍可以舒展筋骨、练习套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满满一柜子的奖牌和奖状诉说着二老的光辉“习武史”。荣誉等身的背后,是两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二老每年都要外出比试两三场,一次次的外出竞赛和登台亮相,他们都将当时的照片和报道,按时间顺序整理,填满了两大本厚厚的相册。

在这个小小的活动室一角,二三十件奇特兵器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从拂尘、铁扇,到毛笔杆、铜烟袋锅,这里就是老人心爱的“兵器库”。

崆峒武术美名扬,白发侠侣传承忙。在平凉市文化馆崆峒武术传习所,有一间用来专门传播崆峒武术的教室,老两口常年在这里授课。在二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崆峒武术的学习与传承。

武术有根,追溯有源。诗仙李白留有“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诗圣杜甫也曾赞叹“防身一长剑,将欲依崆峒。”正是这雄奇俊美的崆峒山孕育了璀璨的崆峒文化,也正是这巍峨山峦涵养出了崆峒武术。

拳脚生风,动作刚柔相济,崆峒武术的养生拳法不仅招式精妙,拥有完整的套路体系,还非常适合大众日常练习。相比之下,实战招式则迅猛凌厉,更加注重实战应用,讲究攻守兼备。

餐厅爆改“兵器库” 耄耋侠侣武动崆峒

“天下奇兵出崆峒”,除了拳术、剑术,崆峒武术更以其独特的“奇兵”和丰富的套路而著称,其招式巧妙独特,讲究实打、实拿,出奇制胜。

短小奇特、形式各样,崆峒武术的“奇兵”正是来源于古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这些寻常人家常见的器具,在崆峒派练武行家手里,皆是别具威力的兵器。

千百年来,崆峒武术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不仅诠释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还传递了崆峒武术精湛高超的技艺。随着传承创新工作的扎实推进,崆峒武术逐渐成为平凉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游人纷纷驻足观赏,甚至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武术的独特魅力。

为推动崆峒武术文化发展,当地在崆峒山脚下创办了一所集文韬武略于一体的学校,秉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武术技能。

创办至今,学员们已参加各级各类武术比赛、表演活动上千场次,荣获各级各类嘉奖,培养出的学生有的参军、有的就业、有的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崆峒武术,这一蕴含深厚底蕴且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当地中小学校纷纷将武术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特色武术课堂,致力于武术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在孩子们坚定和执着的眼神中,能够看到武术之魂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

餐厅爆改“兵器库” 耄耋侠侣武动崆峒

历史上,崆峒武术传人以其卓越的武艺与威名,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时至今日,崆峒武术的传习者已遍布中华大地,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正是有了这些传习者的不懈努力,中国西部的崆峒武术得以面向未来,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跨越千年时光,崆峒武术将深厚的文化韵味与崇高的武术精神,深深植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如同一股不息的脉搏,跳动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一场场武术表演,一面面象征着武术荣耀的旌旗,激励着每个人将武术精神融入血液,跨越艰难险阻,让武术所承载的民族力量,在岁月长河中奔腾不息。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推荐2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