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太子山保护区:梅花鹿与野猪“同桌”共餐

太子山保护区监测的梅花鹿与野猪共同进餐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燕玲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近日,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甲滩保护站工作人员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和野猪在一块觅食的有趣画面。
画面中,8只梅花鹿悠闲地在灌丛、草甸中穿梭觅食,其中雌鹿呆萌,雄鹿健壮,三五成群地一边觅食,一边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冬季,梅花雄鹿呈现出深棕色,毛发也变得又长又厚密,更接近环境的颜色,随着春季变暖,换毛时白色的斑点也慢慢呈现,变成大家熟知的样子。同时,有两只小野猪慢悠悠地用嘴拱土,寻觅食物,渐渐靠近了鹿群,但梅花鹿们对野猪并未在意,仍旧自顾自地享受美食。

太子山保护区监测的梅花鹿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燕玲
梅花鹿是偶蹄目鹿科鹿属,雌性无角,雄性具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臀斑白色,故称“梅花鹿”。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新甘肃)
相关新闻:雪豹来访祁连山

祁连山发现的雪豹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心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通讯员 王立国)近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柳树园资源管护站工作人员从红外相机中又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悠闲漫步的清晰影像。
画面中,雪豹的步伐轻盈而优美,黑色斑纹遍布在灰白的毛皮上,好似雪地里流淌的水墨画。它不紧不慢地从红外相机旁走过,一路嗅闻着,走到前方的一棵云杉树下,尾巴轻摆,在这棵树上留下了独特“标记”。
雪豹,被誉为“雪山精灵”,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身灰白色,具黑色斑纹,尾粗大,具环纹,体长110至130厘米。栖息于高山裸岩、高山草甸等地带,为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有固定洞穴,夜行性,多晨昏活动,独居。
近年来,雪豹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祁连山已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
如约而至!天鹅来张掖越冬了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近日,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几十只大小天鹅、斑头雁在鹤影湖栖息越冬,它们在水中悠闲地戏水觅食、追逐飞翔,或引吭高歌,或嬉笑打闹,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吸引了市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么多天鹅,很震撼。”来自杭州的游客许清欢说,她和朋友来张掖探亲旅游,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湿地公园有天鹅,特意前来观看。
天鹅缘何青睐于此?甘州区湿地局湿地生态监测站副站长张翔说:“天鹅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鹤影湖冬季不结冰,吸引天鹅纷至沓来。此外,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
近年来,张掖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各种鸟类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功能明显提高,候鸟资源非常丰富,并通过落实加大巡查和多种形式宣传等保护措施,保护区周边群众保护环境和爱鸟护鸟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在湿地保护区栖息、迁徙的鸟类逐渐增加。冬季在保护区越冬的天鹅、雁、鸭类等鸟类数量也不断增加,良好的栖息环境逐步成为候鸟的天堂。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迎来天鹅越冬

天鹅如约来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

天鹅、赤麻鸭在水中悠闲地戏水


良好的栖息环境逐步成为候鸟的天堂
祁连山保护区放归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放归的岩羊。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立国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近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柳树园资源管护站开展了以“保护野生动物,共筑和谐家园”为主题的野生动物放归活动。
此次集中放归的野生动物为6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羊。它们都是受伤或走失的岩羊幼崽,经柳树园资源管护站精心救治,通过严格的体检评估,确认恢复良好、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便放归自然。本次放归活动旨在呼吁公众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祁连山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柳树园资源管护站先后救助野生动物50余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唇鹿、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岩羊、高山兀鹫。这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经过精心照料和救助,伤势痊愈后被成功放归自然。
甘肃经济日报:白水江保护区发现3种甘肃新纪录植物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刘江林)近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布了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发现天池羊耳蒜、大山黧豆、柳叶菜风毛菊、瘤毛獐牙菜、无须藤、牛耳风毛菊、全缘叶风毛菊7种保护区植物新纪录物种。其中,无须藤、牛耳风毛菊、全缘叶风毛菊3种植物属于甘肃新纪录植物。
2023年5月,白水江保护区启动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全面普查乔木、灌木、竹类、藤本及草本植物的种质资源,旨在摸清家底。野外调查涵盖野生、栽培、已收集保存的林草种质资源,古树名木、主要乡土树种和优良草种等,同时采集相关标本、种子及DNA分析材料并妥善保存。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调查队。历经2年,完成38条样线、448个样方、41个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记录1800余种零星植物,制作6000余份标本,鉴定1000余种。
此次普查查清了区内野生林草种质资源、古树名木的种类和分布,收集并鉴定保存了相关标本,开展了评价利用研究,为建立数据库、编制全省林草种质资源名录等资料,以及科学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