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丨春雷乍动 草木更新

惊蛰丨春雷乍动 草木更新

自动播放

文/陈子怡

3月5日,

我们迎来了第三个节气——惊蛰。

一声春雷响,

昆虫被惊醒钻出土壤。

惊蛰两个字,

仿佛掀开了春意画布的一角,

自带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春光到,苏醒了漫山遍野的“虫”

从字面上来看,

惊蛰似乎是记录昆虫习性的节气。

其实在很久以前,

“虫”泛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

禽类为羽虫,

兽类为毛虫,

人则为倮虫。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片段里,

老虎就被称为大虫。

惊蛰的“蛰”指冬眠,

为了度过食物稀少的严冬,

许多动物都会进入蛰伏状态,

生命活力极度衰减。

这种“强制下线”的功能,

广泛出现在爬虫、禽类甚至哺乳动物身上。

惊蛰描绘的不止是微观的昆虫世界,

更是万物萌动的大场面。

电闪雷鸣时,古人给出过哪些设想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位“爆裂鼓手”,

他正是古人想象中创造雷电的雷神。

雷神四周围绕一圈连鼓,

打雷时,

他会手脚并用敲响这些天鼓,

鼓声化作雷声,

震响天地。

因此,

许多地方有惊蛰制鼓、换鼓皮的习俗。

用神仙鬼怪解释雷声,

过于神秘且无可考证,

让人难以信服。

在技术与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年代,

人们只能依凭经验,

寻找雷声与闪电背后的真正原因,

也因此发现了许多最简单的物理现象。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

记录过一次雷电袭击事故,

后人总结了他的记载,

发现“雷火所及”的地方

虽然“金石销熔”,

但“漆器不坏”。

他们没能继续探索这种现象,

但却意外记录下了导体与半导体的区别。

更神奇的是,

在尚未发现尖端放电原理的年代,

古代工匠已经设计出了“避雷屋”。

在屋舍的房顶上,

安装铜铁制成的神兽,

并用金属条连接地面,

这样屋舍即使被雷击中,

也不会引发火灾,

和现代避雷针的原理十分接近。

古建筑上铜铁制成的避雷装置

古建筑上铜铁制成的避雷装置

春雷响,只是部分地区的“初春限定”

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巨大,

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而言,

惊蛰正对应春雷响、春雨涨的时节,

但同一时节的北方,

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有雷雨降临。

春天的第一声雷,

仅仅是南方地区的限定风景。

最后,

不得不揭露一个真相:

让动物们“强制开机”的,

并不是一声雷震响,

真正的原因是气温回暖。

在九九艳阳天里外出踏青,

收获红润面色和满怀的春风,

才是惊蛰时节

最有生命力的一道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