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水竹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几千年来,中国人养竹、爱竹,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由此衍生而来的竹雕由来已久。
天水竹刻大师吴云生,数十年如一日,甘于平淡、耐于寂寞,国内首创攻克竹料开裂难题,以其流畅自然、古朴厚重的刻法,成为“北方竹雕第一人”。
□祝贺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装饰图案和文字用以陈设的摆件。竹雕艺术源远流长,远在笔墨纸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竹子上刻字记事。
甘肃天水,秦岭以北的温带季风,使得竹木丛生。
良好的气候,造就了韧性极佳的竹子,可耐受弯曲打磨。这为吴云生成为“北方竹雕第一人”,奠定了天然的物质基础。
走进秦州区廖家磨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楼,毫不起眼。吴云生低头在阳台上处理竹雕半成品。60多岁,头戴回族礼拜帽,鼻梁架茶色眼镜,头发胡子全白了,神情凝重坚定。
他的家当,自制的各种规格刻刀,剔除竹屑杂质的牙刷,黏合的胶水,基本就这些了。
我坐在一旁,和他说话,看他做活。他是个随和的人。
选料看作品。镂空的,用纤维细小的黄毛竹。大型的,要体形粗大的翠竹。选好了,存放一年,炮制一下才能用。他曾用几吨竹料,历时十多年,分节处理后不再开裂,带到沙漠也不影响,轰动过全国。
选好了竹料,设计图稿,从历史典故取材,仿古不复古。数十张草图选出最好的,用碳素笔(以前用铅笔、毛笔)在竹面勾勒轮廓,确定画面和位置,拿起刻刀像画笔一样,一层一层雕。如此反复好几层,穿插用高浮雕、浅浮雕、镂空刀法,一点一点把平面图雕成立体竹画。一个作品得半年,一年最多两三件。灵感来了,睡到半夜,拧开灯就工作。饭吃到一半,扔下筷子抓起刻刀。
竹雕比木雕困难很多。竹纤维比木纤维大九千倍,粗硬,刻刀不便拿捏。木雕可用机器辅助,竹雕不能,钻速高产生热量,破坏竹质。
吴云生取出他的书画卷盒,刻画李白儿时用功读书的情景。院落里,李白独坐亭下苦读,亭外的大树枝干镂空,立体感强,院墙转角高浮雕变形自如,适度夸张,浑然天成,浅浮雕精美如画,古朴雅致,充满意趣。这离不开他娴熟的刀法运用,深厚的艺术修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
吴云生还用三年时间,创作出得意之作《清明上河图(局部)》竹雕卷箱。国内多家媒体评价,造型独特、体形硕大,在全国绝无仅有。
竹雕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和喜爱。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
竹雕蝈蝈笼发祥于天水,据说与伏羲有关。传说,伏羲听见小孩的哭声,就用麦秆编蝈蝈笼来哄孩子不要哭。从此,蝈蝈笼开始流落于民间,后来,逐渐演变为竹雕蝈蝈笼。而天水的竹雕蝈蝈笼制作,从清代就开始了。
天水有两百多年的竹雕历史。明清时商贸繁荣,中西文化交流,促进工艺日渐成熟。到民国,涌现了大批竹雕艺人,图形多为伏羲文化元素和天水历史人物,刀工深厚,古拙朴实,技法精细奇巧,气韵生动。
20世纪50年代,吴云生出生在竹雕世家。受父亲影响,打小学做蝈蝈笼。他11岁时开始学习竹雕。成年后,竹雕绢筒曾获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产品金奖,当时评价他的作品,技艺精湛、全国罕有。2011年2月,吴云生被授予天水市文艺界唯一的领军人才。
竹雕虽是小器物,但往往精雕细琢。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一番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家辈出,风格独特。
对于专业藏家来说,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的竹雕作品最为珍贵。一直以来,竹雕的交易都表现不俗。一只有点年头的普通竹雕作品成交价都在万元左右,一些有明清刻竹名家款的开价通常都在两三万元以上。近年来,在国内拍卖会上,明清竹雕成交价大都在几十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优秀艺术家总能超越时代,创造为数不多的艺术品。竹雕在同时代的艺术品中,价值最高,是极为贵重的具有文化艺术品位的收藏品,价格每四年就能翻一番。投资竹雕艺术品,要综合考量工艺水准、年份、品相、题材稀有性、竹刻师的名气以及市场因素等。
保养竹雕要用带壳的生核桃榨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榨油。带壳核桃榨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物件。熟核桃仁榨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竹雕易开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所以,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蘸一点,以指尖腹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心,两手搓匀后,双手持雕件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吴云生的作品价值不菲,本地没有消费力,他想以后年纪大了,就捐献给国家。有人劝他卖了买套房,他不以为然。人不论生死都是两个平方,很多非洲儿童死于饥饿,住那么大房子,没法心安理得。
河南、陕西多地出高薪请他办学讲课,他一一回绝,只想为故乡天水竹雕传承出点力。
竹雕工序繁杂,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艺,在南方已经断代失传。他眉头微蹙,全社会都应挽救老手艺。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像吴云生一样的“非遗人”逐渐被更多人知晓,近年来,他也带了不少徒弟,他们也都凭竹雕吃上了“手艺饭”。
吴云生眉梢舒展了一下。今后,他还要帮徒弟申请区级、市级传承人,把年轻人推上更大的舞台。吴云生欣慰地笑了一下,在新的时代,老行当应像老树结新芽,重现活力和风采。
(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