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伏羲文化 汇聚复兴力量】追根溯源 伏羲祭典历千年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传说他人首蛇身,德行高远
创造的文明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
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2022年公祭伏羲大典现场
天水
作为伏羲的诞生地
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
现已连续举办了
31届伏羲文化旅游节
公祭伏羲大典也被列入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让我们一起了解伏羲文化以及
它为何在天水举行↓↓↓
中华民族缘何祭祀伏羲
史称伏羲之母为华胥氏,在雷泽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伏羲出生地成纪就是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伏羲画像
伏羲“始画八卦、肇启文明”“结网罟、教畋渔”“制嫁娶、正姓氏”……伏羲文化贯穿于易学、龙图腾文化、姓氏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远古先民及历代贤哲,以伏羲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将众多生产发明汇聚于伏羲氏身上,复经演绎加工和增益扩展,加上民间传说、信仰的推衍流传,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的伏羲文化。
▲王友楠《伏羲十四大功绩图》
伏羲部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产生活资源,一支沿渭水向东迁徙,不断融合到其他部族,势力范围扩大至黄河中下游一带;另一支沿汉水向南迁徙,后来到达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伴随着伏羲部族的东迁和南迁,如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都有伏羲遗迹。伏羲部族向东迁的那一支最终到达河南淮安,相传伏羲在那里建都,死后亦葬于此。据史料记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故甘肃天水称“羲皇故里”,河南淮阳称“太昊之墟”。这是一条脉络清晰的东迁路线。
至此,伏羲文明由天水诞生和发源,随着部落迁徙和社会发展,在华夏大地上开枝散叶、兼容并包,形成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之源。伏羲文化自身的奉献精神、包容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薪火相传,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篇章。伏羲也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富有创造精神的形象象征。
伏羲诞生地——天水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伏羲生于成纪,即今日的甘肃天水,不仅因为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如此,天水境内也现存大量的伏羲文物遗迹和民俗习惯。
▲天水伏羲庙内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位于先天殿内的伏羲彩绘像。
▲卦台山
天水有距今8300~48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该遗址和伏羲所处的时间、地点大概一致;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用于伏羲祭祀,并且是全国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伏羲庙;有伏羲创八卦的卦台山,以及传说伏羲出生的伏羲崖、伏羲洞、风台嘴、牌坊、砖刻等古代遗址;天水境内还有许多跟伏羲同姓的人家。此外,有许多反映伏羲形象和文化的民间习俗,许多生活用品有反映伏羲形象的痕迹,比如卦台山一带还有百姓使用八卦形斗盖、八卦形灶台,古民居的门上也常见纪念伏羲的八卦龙花蕊。
▲临街而建,群树环绕的伏羲庙。
由于伏羲氏的迁徙,许多地方都有伏羲遗迹,出现了多地争当伏羲故里或打伏羲牌的现象。但其他地方的伏羲遗迹、故事传说与天水是羲皇故里的结论并不矛盾,只是源与流的关系。目前,国内最负盛名、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是甘肃天水伏羲庙的公祭伏羲大典,以及河南淮阳伏羲陵祭祀,即“西庙”和“东陵”。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诞生地,一个是陵墓所在地,可谓一始一终。
天水公祭伏羲典礼发展历程追溯
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这里的“一山、一庙”见证着羲皇故里的悠久历史,也见证着天水公祭伏羲的传统。
天水自古以来就有民间和官方祭祀伏羲的传统,相沿成习。据史料记载,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在渭水流域设典祭祀伏羲,用骝驹、黄牛、羝羊三牢之仪,自此祭祀不断。唐、宋则提高了对以伏羲为首的三皇陵寝的祭祀规格。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于三阳川蜗牛堡(今天水卦台山)原址建伏羲庙,祭祀礼仪逐年规范。元代,朝廷诏令全国通祀三皇,卦台山又扩建伏羲庙。明代,朝廷在秦州专立祭祀伏羲的祠庙(今伏羲庙),礼部特审定标准祭伏羲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每祭三日,礼乐以祭奠,隆重而神圣。自此,秦州祭祀伏羲活动进入极盛时期,秦州伏羲庙成为祭祀伏羲、传承伏羲文化的重要平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民间的祭祀一直延续至今,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下来。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中的伏羲庙图
1988年,天水恢复公祭伏羲典礼。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确定每年6月22日举行。2014年,海峡两岸首次实现共祭伏羲。
▲2018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在台北市举办 路梅 摄
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旅游节也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每年都有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全国56个民族代表,兄弟省市和天水各界人士十万余人参加公祭伏羲大典。
共祭伏羲意义深远
携手共祭,体现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伏羲的共同礼赞,彰显了伏羲在两岸同胞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与此同时,两岸共祭展现了“两岸一家亲”,饱含两岸民众期盼祖国统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托。
▲2022年公祭伏羲大典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与时俱进,其中许多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两岸民众所崇尚。具体包括龙文化、八卦辩证思维等,是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和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以伏羲文化为桥梁,两岸还开展了深度的文化、商贸等交流。在伏羲文化的助推下,两岸同胞画出了最大“同心圆”。中华各民族的伏羲女娲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虽各有特色,但伏羲一画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精神内核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凝聚“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两岸共祭伏羲,是一项重大且富有创造性的人文举措,是两岸同胞同根同脉、同文同种的文化基因,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文化记忆。共祭伏羲,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汇聚民族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盛典。
新甘肃客户端综合甘肃日报、中国新闻网、看秦州微信公号、天水文学微信公号等综合整理
(新甘肃)
相关新闻:【传承伏羲文化 汇聚复兴力量·记者观察②】接续传承让伏羲文化“火起来”!
伏羲文化文创产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王梓懿 李萍
2023(癸卯)年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前夕,羲皇故里,龙城天水,正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诗和远方”。
在天水市博物馆,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创商店成为“网红打卡点”。在这里,由伏羲文化衍生出的伏羲八卦水晶仪、伏羲女娲泥塑小人、伏羲文化纪念币、河洛卦牌、龙凤茶盏、刘海戏金蟾香薰、 玉兔赐福围巾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
宋云飞在挑选商品
来自湖南的游客宋云飞到天水后,游览的第一站便是伏羲庙,在伏羲庙文创商店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中,他对刻有八卦图案和“传承伏羲文化”字样的葫芦情有独钟,“葫芦,寓意福禄,有着福寿双全的含义。这个葫芦上的图案雕刻精美,还可以装伏羲庙的香灰,很有纪念意义。”
传统文化一端映照着历史,一端关联着当下和未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矗立在大地上的遗址、记录在古籍上的文字⋯⋯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活起来”“火起来”,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伏羲文化文创产品
让伏羲文化“活起来”。这是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伏羲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玉璞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把工艺美术、文物复制品、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创产品的研发思路,结合古建筑构件、精品文物,分伏羲文化系列和馆藏文物系列两大系列,自主研发了伏羲八卦仪、羲皇福茶茶杯等产品,实现了‘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文旅产业延伸。同时,以IP授权形式授权伏羲庙——人文始祖进行互联网数字藏品的发行,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为伏羲文化插上腾飞翅膀的同时,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画开天》剧照
围绕人文始祖、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等主题,天水还推出《一画开天》《伏羲伏羲》等文艺精品,以歌舞为载体,以可见、可听的方式表达,让伏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刘玉璞认为,文化是有根脉的,传承不仅要“活起来”,还要“火起来”。只有将文化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火起来”。
“近年来,天水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祭祀’‘文化+旅游’‘文化+研学’等形式,强化民众的参与感、文化的体验感,做好配套的文旅服务,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伏羲文化。”刘玉璞说。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祭祀伏羲由来已久、世代传承。公祭伏羲大典迄今成功举办33届,已成为甘肃省的重要文化品牌。以伏羲大典为契机、以伏羲文化为桥梁,天水市积极举办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坛等,一批批围绕伏羲文化主题的文艺作品、一场场展现伏羲精神的专题报告,对于提高伏羲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起,天水每年与台湾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至今已连续举办9届。通过共祭伏羲,伏羲文化火遍海峡两岸,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扩大。
全方位“火起来”的不只是伏羲文化,还有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点滴。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来自天水各个学校的20余位学生走进伏羲庙,拜谒先祖伏羲,探寻古建之美。
作为传承伏羲文化的重要场所,天水伏羲庙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在端午节、“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节日期间,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伏羲文化、认识伏羲文化、热爱伏羲文化。
伏羲庙庙会(资料图)
2023(癸卯)年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到来之际,伏羲庙内外人群熙攘,驻足文祖殿,仰望先天殿,拜谒伏羲。同时,天水还将举办第32届伏羲文化旅游节,开展5大类21项活动,让伏羲文化持续增温……
羲皇故里,龙城天水,已是热情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