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沙井驿
不知不觉间,在兰州居然生活了四十年。每逢西出兰州,或自西东返,遇见“沙井驿”路标,都感觉异常亲切,一个代表着温暖和丰饶的地方,就像沙漠中的甘泉和绿洲。我最早知道它,是因为父亲。
20世纪70年代,父亲作为人事劳资科负责人,受延安机制砖瓦厂委派,带领各工种的工人赴兰州沙井驿砖瓦厂,全方位学习取经。这是西北建材工业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转移实践,使延安砖瓦业实现从经验烧窑向科学焙烧的历史跨越。
沙井驿,距兰州主城区四十里,地处安宁区最西端,北依凤凰山,南邻黄河,独得用水取土之便。1952年,国家着眼全局、布棋落子,投资建设大型墙材企业,跻身于全国五大砖瓦基地。据史料记载,沙井驿作为驿站,虽然设立于明代,但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通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父亲说,兰州沙井驿砖瓦厂对延安人民热忱友善,这个大型国企的领导说:“对革命圣地和老区的同志,一定要全力支持和照顾!”领导很尊重父亲,对父亲说:“你是伤残军人,为革命扛过枪、流过血、负过伤!”父亲说,兰州师傅对延安工人传授技术毫无保留,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不像资本主义企业技术封锁。“学习取经团”从兰州沙井驿返回延安,带回了工艺图纸、操作规范、设备仿制资料等,他们学成后都挑大梁、唱主角,兰州师傅王治国随同来到延安驻场指导,编制《陕北砖瓦生产技术规程》,向陕北地区进行技术辐射。
从兰州沙井驿取经归来,父亲告诉我们,学习结束,兰州沙井驿砖瓦厂领导特意安排延安同志参观,西到刘家峡水库,东去五泉山和白塔山公园,品尝了牛肉面,“厂里安排摄影师,一路拍摄。临走前,人家把冲洗好的照片,送到我们手里,热情周到啊!”父亲啧啧称赞。全家人传看着黑白照片,询问、感慨。兰州五泉山公园大门“五泉山”隶书大字、白塔山公园“九曲安澜”牌匾、刘家峡水库错落散布的游艇,衬托出沙井驿砖瓦厂领导和父亲的挺拔身影,以及眺望远方的目光,那个时代照片上常见的……而当时的延安,除了革命旧址,还没有公园呢!我常翻看父亲的照片,一边观赏,一边遐想。
延安机制砖瓦厂的位置,同样选择靠山临水的远郊。与兰州沙井驿砖瓦厂沿黄河溯流西上不同,沿着延河东流而下,过延安老飞机场,到李渠镇,看见桥儿沟,再往东不远,约在东二十里铺,就到了砖瓦厂区。
当年,父亲每天起早贪黑,骑车呼哧呼哧、一脚高一脚低地从家里到单位,来回跑几十里路,腿上的弹坑、背上的枪伤,会时不时跳出来“刷存在感”?父亲说,在兰州沙井驿的时候,他抽空去远房亲戚家住过。亲戚问他:“你的线裤破了几个洞,咋不换呀?”父亲回答:“艰苦朴素,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嘛!”不知道,父亲在兰州是否寻找过昔日的战友?在我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未提起。不知道,他是否会想起在兰州沙井驿的美好时光?
父亲常感叹,如果在陕西榆林战斗中没有负伤,他就会跟着大部队攻克西安、占领兰州、解放西宁,甚至进军新疆,他又庆幸:“跟牺牲了的同志相比,我们活着的人,是多么幸福!”父亲的左腿因枪伤,比右腿短了寸许,国家为他免费提供定制的皮鞋。父亲说:“嗨,沾国家的光——不用自己掏钱,就能穿上高级皮鞋!”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父亲不失为“皮鞋阶层”。父亲走路或骑车,左腿总比右腿慢半拍,一踮一踮的,像老式缝纫机卡住的针脚。每当阴雨连绵,揉搓隐隐作痛的膝盖和脚踝,父亲不免感叹:“这鬼天气……”
最让人难忘的是,从兰州沙井驿回延安时,父亲双手提着一透明塑料袋的金鱼、一绿色帆布提包的炒大豆,一颗椭圆形的哈密瓜——这些远道而来的土特产,令人眼馋、嘴更馋,全家八口人兴高采烈,谈论、稀罕着这些“奢侈品”。父亲说,哈密瓜已经发软,要抓紧吃!父亲拿刀,先切下瓜蒂部位,再拈住瓜蒂把儿,用瓜蒂皮擦拭刀片。他说:“这样擦擦,切瓜就没有刀的铁锈气。”全家人分而食之,瓜汁浓得粘手,瓜香带着酒香,弥漫在房间里,停留在齿颊间。当晚,在梦里,我都在咂巴嘴。兄弟几个天天给金鱼喂食、隔几天换水,盯着可爱的精灵追逐游弋、吐着泡泡。炒大豆嘎嘣脆,大豆皮也舍不得吐,唾液泡软,再嚼碎咽下,丝毫不浪费。每天抓点儿大豆,慢慢吃,炒豆子的焦香持续了很久很久……
1985年,我考到兰州读书,出乎意料地,毕业后扎根兰州。渐渐地,才知道,兰州雁滩和金城盆景园有花鸟鱼虫市场,炒大豆满大街随处可见,而兰州素有“瓜果城”美誉,而沙井驿,就是一个物品丰富齐全的小社会。在兰州沙井驿的漫漫驿道,留下过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霍去病横扫匈奴的刀光剑影、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猎猎军旗、林则徐遣戍伊犁的道道车辙……
每次经过父亲曾经去过的地方,吃着他津津乐道的兰州牛肉面,偶尔听到见到“沙井驿”三个字,就会想起父亲忙碌的身影,他那从沙井驿回到家时的疲惫而兴奋的笑容。我会告诉女儿:“你的爷爷,在这里拍过照、留过影。爷爷是干嘛的?是添砖加瓦的‘搬砖工’。”每次路过兰州的部队干休所,看见阳台上晾晒的军装,遇见鬓发斑白、步履蹒跚的老军人,忍不住联想,哪一位是父亲的战友呢?
法国作家加缪说:“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而20世纪70年代的兰州沙井驿,正是父亲带给我们全家的春天。
□王海军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