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亮”出科创实力 “拼”出智造标杆
——海亮新材缘何领跑西部新能源材料产业赛道
海亮新材智能化生产车间
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工作人员仔细检查产品质量
智能物流体系覆盖整个生产流程
智能物流车在车间灵活穿梭 本版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祁瑞龙摄
兰州新区报记者 马明刚 陈永君 祁瑞龙
近两年来,在兰州新区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材料产业版图中,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亮新材”)的发展轨迹尤为亮眼。作为浙江省海亮集团在西北地区布局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家专注于铜箔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兰州新区出发,拼速度、拼人才、拼创新……一路“拼”字当头,凭借强劲的自主创新力,快速成长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西北标杆”。
海亮新材的创新发展实践,不仅打破了行业技术壁垒,更探索出一条从“制造”向“智造”跃升的新路径。在兰州新区大力推进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壮大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海亮新材,解码其高速成长的“创新基因”,探寻其领跑行业的“硬核实力”。
以“快”制胜:从签约到量产 刷新行业速度
2019年,瞄准新能源材料产业爆发式增长机遇,海亮集团投资89亿元在兰州新区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锂电铜箔产业的空白,更与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形成共振。
“选择兰州新区,看中的是这里的政策优势、区位辐射能力和产业配套潜力。”海亮新材联席总经理、总工程师邓烨说。项目从2021年12月开工到2022年6月试产成功,仅用半年时间,创下同行业建设速度新纪录,较传统项目周期缩短1年。2023年,企业边建设边生产,年产能达7.5万吨,预计2027年全面投产后产能将达1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铜箔生产基地之一。
“机遇不等人!发展更不等人!”邓烨说,海亮新材从起步即开始拼速度,唯有紧抓产业“风口”,才能乘势而上领先一步。但对于海亮新材而言,“快”并非盲目冲刺,而是精准预判和高效执行的结合。
初夏,走进海亮新材生产车间,一排排生箔机满负荷运转,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铜箔经一道道工序后生成……
“生产过程中,不能有任何褶皱、翻折,哪怕有一粒尘埃落到上面,都会导致整卷铜箔报废。”厚度3.5微米—8微米的极薄锂电铜箔随着辊轴从生产线下来,然后通过生箔、烘烤、分切、检验、包装等工序,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加速度”。海亮新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工厂的生产要素、管理要素、基础建模进行三维可视化管理,实现了实时作业流程的可视化监测,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生产效能。而且,新品试产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周,新品开发效率行业领先。“最显著的变化是,产量提高了,人员减少了,成本降低了。目前,生产单万吨铜箔用工同比减少约50%,生产制造成本比部分同行低25%—30%。”邓烨说,目前良品率超99%。
从普通产品到差异化产品再到超薄铜箔,海亮新材铜箔产品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3次迭代升级,技术优势、低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加速形成。今年一季度以来,海亮新材生产规模不断递增,产品良品率和综合成品率双双提升,所有产品实现高标准供货。
“面对产品市场需求,我们加速生产,今年产量力争实现倍增。”邓烨表示,“只有拼速度,才能抢占产业风口”。
以“智”赋能:院士领衔 打造“海亮铁军”
在厚度仅3.5微米的铜箔上做文章,海亮新材展现出硬核科技实力。
“新能源材料是靠技术驱动的产业。”邓烨坦言,没有科技创新,没有成果转化,海亮新材“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等发展目标便无从谈起。
正是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于2022年成立。“研究院的设立从一开始就是高规格,顶尖学者重磅加盟,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为首席顾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郑泽说,研究院组建了“院士—专家—博硕研究员”梯队,全职引进清华、北大、浙大、哈工大等双一流高校硕博人才30余人。
同时,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还围绕产品、工艺、装备、数字化、绿色制造设立5个研究所,组建了知识产权办、添加剂车间。研究院承担统筹海亮新能源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布局、核心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及前沿技术产业孵化等重要职能,助力海亮新能源材料技术向着国内以及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海亮新材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良好平台。”对此,去年入职的潘郑泽有着深切的感受。作为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潘郑泽此前在海外工作。“之所以来到海亮新材,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方向与自身比较契合。而且,海亮新材十分重视人才,初期就会得到资源授权,人才建设机制、企业文化等让人产生极大的认同感。”
潘郑泽说,为了鼓励创新,研究院有3个“不设限”,即研发不设限、人员编制不设限、经费不设限。而且,研发团队拥有独立的研发系统,按照生产线规格同比例配备8台设备用于研发。
依托研究院聚智赋能,海亮新材打造了一支“海亮铁军”。研发团队依托8台与生产线同规格的研发设备,攻克了超薄铜箔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关键技术,成功量产4.5微米极薄铜箔,应用于行业头部企业。
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超4000万元,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数字车间”等荣誉,并主导编制铜箔行业首个团体标准。
以“新”突围:从3.5微米到700兆帕 定义行业标杆
“极薄化”是锂电铜箔的核心趋势。海亮新材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双向发力,以创新之力赋能发展之“进”。
瞄准锂电铜箔“轻薄化”发展趋势,海亮新材不断提高设备精度,完善工艺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在2023年就生产出3.5微米极薄铜箔卷状样品,刷新行业纪录。
“3.5微米,相当于普通人一根头发的三十分之一。”潘郑泽说,铜箔看上去吹弹可破,实际上在受力均匀的情况下,可承重30公斤以上,抗拉强度达700兆帕级,技术全球领先。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还降低了20%的原材料成本。
极薄铜箔的诞生,是海亮新材自主创新力的最直观反映。
“海亮新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力攻坚,打造产学研‘共生式创新’平台,如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共建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中心,重点突破超薄铜箔、高抗腐蚀铜合金等关键技术。4.5微米铜箔工艺实现量产,填补西北空白,就是校企联合攻关突破的成果。”邓烨说,“海亮新材还借力产业链资源推动协同创新,联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开展需求导向型研发,定制开发高延展性电池箔,客户产品良品率大幅提升。”
创新不止于技术。海亮新材的“创新辩证法”在于——既要有4.5微米铜箔的单点爆破,也要有推动绿色智造生态的系统作战。
海亮新材既瞄准行业尖端技术,又紧扣“双碳”趋势,以绿色制造工艺定义产业发展新范式。其开发的“零添加剂”电解液配方,创新打造的“铜箔生产废水零排放系统”,实现水资源100%循环利用,获评省级“绿色工厂”荣誉,同时建成西北首个铜箔AI质检系统,缺陷识别准确率达到99.8%,推动生产智能化。
如今,海亮新材已熟练掌握了4.5微米、3.5微米等超薄双面光锂电铜箔、高抗高延锂电铜箔、单卷长度20000—40000米等一系列高性能电解铜箔的制造技术。去年,成功突破抗拉强度在700兆帕级的超高强度铜箔产品开发,并实现批量化生产。
以“誉”致远:从“隐形独角兽”到“陇字号”品牌
“创新不分地域,敢拼才能赢。拼创新,才能摆脱低端竞争。”从华东到西北,深耕行业20多年的邓烨,对创新有着清晰独到的理解。
凭借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精益求精,海亮新材确保每一卷锂电铜箔性能优良。海亮新材铜箔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自主研发的“高抗拉锂电铜箔制备技术”获评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百余项。
海亮新材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智能工厂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2024年获评全省首个“全国隐形独角兽500强”企业、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宁德时代2024海外支持奖……今年5月份,海亮新材又迎来一项新荣誉: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陇字号”品牌首批认证产品,并向22家企业颁发产品认证证书。其中,海亮新材研发的“海亮双光锂电铜箔”获甘肃省首批“陇字号”品牌认证。“海亮双光锂电铜箔”以高精度、高性能优势,填补了国内高端锂电铜箔技术空白。
这一成果,标志着海亮新材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再结硕果,也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品牌力量。
速度是生存线,创新是生命线,人才则是连接两者的神经中枢。未来,随着兰州新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铜箔企业产能将进一步释放。海亮新材将以人才为支点、以创新为路径,全力以赴拼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兰州新区成为全球铜箔研发生产基地。
记者手记
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内陆,海亮新材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东西部产业协作的典范,更是兰州新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产业实践的鲜明注脚。
步入海亮新材办公楼一楼大厅,一行字映入眼帘:“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海亮新材的崛起,正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它以战略定力、创新魄力、人才聚力,在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海亮新材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龙头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同频共振,正释放出“1+1>2”的倍增效应。随着兰州新区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持续完善,海亮新材的故事还将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兰州新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