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面壁者12小时修复残破国画 文物医生同台PK炫技
甘肃
站内

敦煌面壁者12小时修复残破国画 文物医生同台PK炫技

原标题:匠心护瑰宝,看“文物医生”上演跨时空“抢救大戏”

如何使一张薄如蝉翼的残缺国画文物重现往日光彩?如何让一个碎成三片的青花瓷碟“破镜重圆”?5月22日,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暨甘肃省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兰州开幕。文物保护领域的能工巧匠化身“文物医生”,在宣纸与瓷片间上演跨越时空的“抢救大戏”。

z1.png

▲陶瓷文物修复竞赛现场

妙手“修”丹青,12小时水墨重生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竞赛,选手要在两天赛程里,花12小时完成对一幅残破国画模拟复制品的修复。

赛场内,整齐的操作台上摆放着喷壶、电吹风、刷子、毛笔、镊子等工具,还有待修复的“宝贝”——一幅有两处破洞的打印水墨画。

选手们根据破损处的形状和纸张纤维走向,选择合适的补纸细心粘贴,再用棕刷轻轻排刷,使补纸与画心紧密贴合。然后将几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反复对比,直到调出与文物原本色彩几乎一致的颜色后,开始全色工序。整个过程需经过揭画芯、背纸、托纸、染配补料、补画芯托画芯、全色、接笔、挣平等十几道工序。选手们全神贯注、动作轻柔而精准地呵护眼前的“宝贝”。

z2.png

▲来自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选手徐喆在纸张书画文物修复比赛中

“我日常主要从事壁画保护修复方面的工作,而这次比赛需要修复的是一幅水墨画,两者题材、质地属不同体系,但还是想尝试一下。”来自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选手徐喆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比赛,收获很大,不仅可以跟同行交流学习,还能得到行业专家的指导,对自己很有意义。

z3.png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竞赛组裁判长沈亚洲在竞赛现场

“这样的比赛对年轻人来说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大家通过比赛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纸张书画文物修复竞赛组裁判长沈亚洲说,尤其多省份联合举办的比赛,使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对于比赛中选手暴露出的问题,沈亚洲建议,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除了注重技术水平,也应注重美术功底。因为,无论是金属文物修复还是纸张书画修复,都要用到美术方面的基本功。

匠心“补”瓷韵,7小时青花绽神采

陶瓷文物修复竞赛,选手需要在7个小时内完成一件碎裂并残缺的青花瓷盘模拟品的修复。

黏接剂、填充剂、上色保护剂……陶瓷文物修复考场味道大,考场外就能闻到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吹风机的呼呼声、打磨接口处的沙沙声、喷漆时的嗡嗡声……这个考场“动静”很大。

虽然有嘈杂的声音和刺鼻的气味,但参赛选手似乎完全不受干扰,气定神闲地将目光也“黏”在文物上。

z4.png

▲陶瓷文物修复参赛选手正在进行修复

选手首先根据文物的病害描述,定制“个性化”修复方案;然后仔细地用纯净水或含有化学成分的试剂清洗破损边缘;接下来是补缺、打磨,力求让修复后的部位与原器物完美衔接;最后是精心上色、补彩,努力还原陶瓷文物原本的色彩。

z5.png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参赛选手李琦在陶瓷文物修复比赛中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李琦,是当天考场内进度最快的选手,其他选手还在补缺打磨阶段,她已经完成了最后的上色补彩环节。“我之前参加过2023年国家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当时是14个小时都很紧张,这次比赛是7个小时,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李琦告诉记者,这次比赛很严谨,选手、裁判都很专业,对自己是一次突破和提升。

“破碎为三块,口沿位置有一处残缺,表面有附着物……”医生会给病人开病例,而破损的文物,也相当于生病了,修复它的人也会为其开出“病例”。按照竞赛要求,每件修复后的文物都得出具一份这样的“病例”,也就是“文物修复档案”,这也是比赛考核内容的一部分。本场竞赛裁判员、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惠娜告诉记者,这份档案记录的内容包括修复时间、步骤、所用材料、工具以及今后的保存建议等,也是之后接手保护的机构或工作人员一个参考。

经过7小时的细心呵护,三块碎瓷片已恢复了当年的青花神韵。选手用专业与热爱,让千年文明的火种在修复台上薪火相传,照亮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赵鑫远

(奔流新闻)

相关新闻:匠心对决!排球场变身“古代建筑工坊”

斧凿叮当,灰刀沙沙。5月22日,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暨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校排球场变身“古代建筑工坊”,来自西北四省(区)的能工巧匠在木屑与泥灰飞扬的赛场上,展开了一场传统技艺的巅峰对决,千年工艺在实操竞赛中绽放活力。

木作赛区:毫米之间见真章

木作竞赛区,宁夏琢艺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非遗传承人马杰正全神贯注地制作“一斗两升麻叶头斗拱”。传统刨子在他手中游走,木屑如雪花般纷飞。“每道工序都必须精益求精”这位有着20年经验的老匠人边操作边介绍,“这个清代建筑特有的装饰构件,误差必须控制在毫厘之间。”

图片1.png

▲来自宁夏琢艺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马杰(右)在木作文物修复比赛中

本次木作竞赛要求选手在限定时间内,根据施工图纸完成斗拱制作及木柱墩接。马杰表示,虽然挑战不小,但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让他充满信心。经过数小时的精心雕琢,一块普通的木料在他手中逐渐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形态。

泥瓦赛区:方寸之间显匠心

对面的泥瓦作赛场上,甘肃西部万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武海永正在砌筑空斗墙。青砖在他手中如积木般严丝合缝,展现出精湛的传统技艺。泥瓦作不是简单的砌墙,武海永说,“每一块砖、每一道灰缝,都是对历史的致敬。”

图片2.png

▲来自甘肃西部万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武海永在泥瓦作文物修复比赛中

本次泥瓦作竞赛包含空斗墙砌筑和硬山墀头墙制作两个项目,要求选手运用传统工艺完成包括灰塑戗檐、墙脊等精细构件。在武海永看来,这项技艺既考验手上功夫,更检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深度。

新生力量:薪火相传续华章

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00后”学生张肇轩是本次竞赛最年轻的参赛选手。他的出现,为这场“武林大会”增添了“Z世代”新生力量。“我是第一次参加泥瓦作比赛,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在砖块加工工艺方面,”张肇轩说,希望通过比赛向老师们多多学习。

图片3.png

▲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参赛选手张肇轩(右)在泥瓦作文物修复比赛中

大赛组委会专家、木作文物修复裁判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表示:“本次竞赛汇聚了老中青三代能工巧匠,他们以不同方式诠释‘匠心’。我们欣喜地看到千年工艺正在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竞赛,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行业,对今后的文物修复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这场跨越年龄与地域的技艺盛会,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水准,更搭建起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为文物修复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选手们以瓦刀与砖石为笔墨,正在书写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人篇章。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徐静雯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赵鑫远

瞧!他们为青铜器续命,让古壁画焕彩

5月22日,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暨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幕。金属文物修复和壁画文物修复的实操竞赛区设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室里,这两项技能竞赛都需要选手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操作,是对选手专业技能和耐心的综合考核。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文物保护需要,金属文物修复和壁画文物修复竞赛中,赛事组委会为选手提供的修复对象都是仿制模拟道具。

青铜器修复,回溯千年历史

上午9时30分,百余名参赛选手纷纷到达各自参赛场地检录后,比赛准时开始。

在金属文物修复项目比赛现场,来自西北四省(区)各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高校等共20名选手同台竞技,他们要“比”的是,将一个直径约20厘米且多处破损的青铜鼎复制品进行修复。

y1.png

▲金属文物修复参赛选手正在进行修复

比赛现场,不时传来参赛选手用微型洁牙机、微型打磨机进行清除硬结物、有害锈的摩擦声,大家用统一提供的如黏剂、陶泥、蜡片、颜料等对青铜鼎进行填补修复和上色。经过上午、下午共七个小时的努力后,本是“缺胳膊少腿还有破洞”的一尊尊残品,被修复完成后摆放在桌上,仿佛置身先秦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化中。

ZHAO6507(40963721)-20250523130432.JPG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参赛选手石亮在金属文物修复比赛中

今年38岁的石亮是第一个完赛的选手,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他比较满意自己的作品。“今天参赛感觉和平时工作状态一样,所以就很快做了出来。平时的话,我们还是讲究慢工出细活,希望通过比赛能扩大这个行业的影响力。”

今年32岁的参赛选手周蕊,是甘肃省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修复员,她告诉记者:“很激动,很兴奋,能参加这种比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金属组赛事负责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研究馆员田小龙说,“正常情况下,这样大小的青铜器修复可能得一个月,经过赛前演练,虽然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但做到应修尽修后,比赛时间内大家基本能完成。”

金属组裁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霍海峻称,“类似除锈等工作,对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非常重要,能还原历史,比如通过对何尊修复发现尊底‘宅兹中国’四字,将‘中国’二字的历史提前了许多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们活起来。至于评分,我们会从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等方面对大家的作品进行评比。”

壁画修复,再现丝路神韵

不同于金属文物修复比赛现场传出的各种机器声,壁画文物修复比赛现场出奇地安静,这是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专有比赛。

xx1.png

▲壁画文物修复参赛选手正在进行修复

在一间只有9名参赛选手的“考场”内,大家聚精会神地对眼前一块宽近30cm、长近40cm的病害壁画模拟品进行慢刀“手术”:用小毛刷、滴水针管、小铁铲、显微镜,以及配色后的毛笔等工具,让这块已经起甲、破损、泥渍的壁画复制品起死回生。

7小时后,一块块原本破损的壁画栩栩如生,上面的白色神鹿和黑色神马活灵活现,仿佛要跳出画面。

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学蓉是一名大四学生,此次参赛她的目标是做到最好。“很激动,这对我来说是脱离课堂后的第一次壁画修复实操。”

PEI_2113_副本(40983909)-20250523151614.jpg

▲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参赛选手陈学蓉在壁画文物修复比赛中

今年45岁、从业22年的乔海是一名来自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老师傅”。他说,“刚开始还是有点紧张,很快就进入状态了。说实话,这场考试的壁画修复要比我们平时的实际工作简单得多。干这一行就得用百分之百的认真度去对待。修复中,如果一块皮不小心掉了,那么它就真没了。”

PEI_2154(40983655)-20250523151750.JPG

▲来自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参赛选手乔海在壁画文物修复比赛中

壁画修复竞赛组组长、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杨善龙表示,“甘肃省内包括莫高窟,可以说是全国壁画文物总面积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着各种病害,需要我们的拯救。这块考试用的试块,基本涵盖了各种壁画病害类型。”

壁画修复竞赛组裁判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文宗说,“壁画修复不是只看结果,而是要观察整个过程,选手们对壁画的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的处理是否标准、全面,包括文字前后记录,我们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评比。”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武永明 实习生 吕仁卓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赵鑫远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