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华亭:魔力悬浮球里的科学奥秘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华亭市博物馆聚焦“科技+文化”融合,精心策划“魔力悬浮球”青少年科普活动,通过原理讲解、互动观察、手工制作三位一体模式,让青少年在趣味体验中探索空气动力学的奇妙世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以及科学思维。

活动以“流体力学的魔法”为主题拉开序幕。社教老师通过动画PPT,向孩子们展示悬浮球装置的核心结构——球体、气流产生装置、控制装置,并结合生活案例(如飞机机翼升力、地铁安全线)深入浅出地解读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越快,压强越小”。通过动态示意图演示气流从装置底部喷出后,在球体周围形成向上的托力与向下的重力平衡现象,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中球体悬浮时的气流轨迹,总结“气流浮力抵消重力”的核心原理。

在互动演示环节,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操作“魔力悬浮球”装置,当风机启动,气流从圆柱形管道底部喷出,彩色小球瞬间悬浮在管道中央,左右摆动却不坠落。孩子们围聚观察,惊讶于“看不见的空气”竟能托举物体,社教老师趁机提问:“如果改变气流速度,小球会如何运动?”通过调节气流调节阀,孩子们直观看到:气流增强时小球上升,气流减弱时小球下降,印证了“流速与压强成反比”的原理。

最期待的手工环节中,孩子们化身“科技小达人”,利用博物馆准备的材料包制作简易悬浮球装置。社教老师分步指导:先组装气流管道,再连接风机电源,最后调试小球悬浮高度。“我的小球浮起来啦!”当亲手制作的装置成功让小球稳定悬浮,孩子们欢呼雀跃。过程中,社教老师引导大家观察不同材质球体(塑料球、纸球)的悬浮差异,延伸探讨“物体重量与气流浮力的关系”,鼓励孩子们用科学思维解释现象。
此次活动将文物保护中的环境控制原理(如气流调控)与趣味科技实验结合,展现博物馆的教育多元性;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操作再到创新思考,循序渐进培养青少年“观察—提问—验证—总结”的科学思维链。

华亭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打破传统展览模式,让文物保护背后的科技元素“活”起来。未来,博物馆将持续推出“文物+科技”系列教育项目,为青少年搭建“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科学探索平台,以趣味科普为桥梁,让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对话,不仅为国际博物馆日注入创新活力,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探索+文化传承”的种子。(梁艳 李美娟)
(新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