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清下锅”
甘肃
站内

春天的“清下锅”

原标题:春天的“清下锅”

□包苞

每到春天,我总是喜欢一种“清下锅”的美食。

说是美食,却是一种极寻常的饭菜。称其美,主要是寻常到了几近粗粝又加了山野的味道。

在北方,适宜做“清下锅”的有荠菜和苜蓿。荠菜和苜蓿都是耐寒之物,春寒料峭之时,它们已经露头。人们常说“掐青”,掐的就是这些嫩芽。

初春的阳光有着青草的味道。来到山野,有一种苏醒你看不见,但嗅得到。它有穿过泥土的流水的味道,有抵达绿叶的阳光的味道,也有记忆中艰辛却快乐着的童年的味道。站在这样一片萌动着生命气息的土地上,一瓣嫩芽会让你心生感动。两指轻轻一掐——掐青犹如呵护,一瓣嫩芽就会弹向你的手心,而掐了芽尖的苜蓿只待一场夜雨便会长出更翠的新枝。

做“清下锅”其实不需要太多青嫩芽,主要它是以面片为主料的。掐了青回来,择洗干净,用水一焯,置于凉水中冷拔待用。此刻最好先将面和好。和面是一门手艺活,需要经验。农村人常说谁家的姑娘茶饭好,说的就是擀面条的手艺。我最惦念的还是婆婆擀的面条。好多次婆婆擀面,我就站在旁边观看。从她和面、饧面、擀面到切面,每一道工序都透着很强的乐感。当一堆毫无秩序的面粉受到水的冲击,婆婆的手就会给它们安抚和方向。左拦右挡之间,面粉和水达成了某种妥协,之后,婆婆就会将它们用毛巾捂起来,说“让面饧一饧”。这一过程就好像给了面粉和水交流和沟通的空间,待到饧过一定的时辰,再次揉搓面团,水和面粉则合成了一个整体,时间修复了两种毫无相干的事物间的分歧和排斥。随着手掌的来去推揉,和好的面团渐渐形成了神秘的韧性和筋道。没有经验的人揉起面来大汗淋漓,而婆婆揉起面来却用不了多少劲,似乎还是漫不经心,却揉出来了世上最筋道和柔韧的面条。

“清下锅”的面要比平时的面和得稍微硬实一点,这样擀出来的面片耐煮耐嚼,口感会更好。擀好的面片撒上玉米面粉防止粘连,就开始炝汤。最好的炝锅油要用自家榨的胡麻油,香味浓郁,汤汁黄亮。葱花蒜片炝锅,再佐以土豆片,稍稍翻炒,加水烧开,面片下锅,水快开时,打几枚鸡蛋,勾少许臊子,荤素相配,香气扑鼻。等到水开,焯好的苜蓿芽下锅稍煮,“清下锅”就算做好了。经过了严冬的身体,有一顿可口的“清下锅”滋养,可谓是人间至味。

其实惯常的“清下锅”并不勾臊子也不打鸡蛋,胡麻油炝了锅,翻炒了土豆片,加水煮面,最后加入焯好的苜蓿芽或者荠菜,汤宽面韧,菜香微微,如能有新韭相佐,已属意外。

每每手捧一大粗瓷碗“清下锅”,我都大快朵颐,味蕾的满足感,犹如又走到了麦浪翻滚的田野上,阳光和雨水时时穿过我的身体,劳作的身影时时闪现在我的心头,微风吹过汗湿的颊背,生活的辛苦和幸福随之升腾……

草木之人耕耘在大地上,也从泥土中获得了恩惠。

(甘肃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