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新西部文学 陇原学术盛宴干货满满
甘肃
站内

专家学者共话新西部文学 陇原学术盛宴干货满满

原标题:著名作家邱华栋走进西北师范大学 开启“新西部文学”学术盛宴

4月2日至3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作家邱华栋携新作《空城纪》走进西北师范大学,通过三场不同形式的文学活动,与师生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新西部叙事”的文学创新与历史重构。此次活动由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联合多家单位主办,吸引了甘肃省文学界、评论界及高校师生近200人次参与。

文学考古:从城市书写到精神还乡

4月2日的首场活动以“胸中藏历史 笔下有灵魂”为主题。邱华栋分享了自己从城市文学到西部叙事的创作转型。他坦言,年过五十后,新疆的童年记忆频频入梦,促使他重归西域题材创作。以友人寄赠的石榴为灵感,采用“石榴籽”结构创作《空城纪》,通过龟兹、高昌、尼雅等六大西域古城的叙事,完成了一次文学意义上的精神还乡。

西北师范大学徐兆寿教授用“四重身份”解读邱华栋:城市作家、诗人、旅行家和电影爱好者。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作品:王梦琪副教授关注女性叙事视角的创新;吴婧雯副教授运用“非地点”理论分析文本;博士生杨莹将作品定义为“西部博物志”,认为其通过器物书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学术研讨:重构西域历史的文学新证

4月3日上午的研讨会汇聚了20余位专家学者。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正茂指出,《空城纪》以文学想象激活历史记忆,为甘肃文学树立了新范式。与会专家从多个维度展开讨论: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滕飞紧接着表示《空城纪》以“凿空文学野心”激活西域文明;兰州城市学院朱忠元教授解析了“物象驱动”的叙事策略;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教授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肯定作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的平衡;作家唐荣尧盛赞作品实现了历史小说的三重突破;兰州交大文学院院长唐翰存认为这是邱华栋创作的“战略转场”。

青年学者们则聚焦数字意象、女性书写等话题。博士生冯树贤提出《空城纪》结构的“数字巴别塔”概念;多位研究生关注到作品对女性历史话语权的重构。邱华栋在回应中呼吁建立“创作-研究-传播”协同体系,共同探索文明书写的当代方案。

师生对话:新西部叙事的当代价值

4月3日晚的西北师大师生见面会在校史馆“团小铎”思政剧场举行。甘肃省文联主席王登渤从专业角度解读了《空城纪》如何以文学缝合历史“断裂性”。作家叶舟用“重”与“轻”概括阅读体验,认为作品既有史诗格局,又具诗意表达。马步升则指出邱华栋已进入“秋天写作状态”,将个人经验上升为集体记忆。徐兆寿强调了邱华栋的《空城纪》是“新西部叙事”,将学术考据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实践是全新的文学叙述样本。

面对学生提问,邱华栋强调想象力在AI时代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情感共鸣。”他鼓励青年学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坚持文学创作。活动最后,主持人杨天豪总结道,这次思想交锋不仅深化了《空城纪》的文学意义,更为“新西部叙事”开拓了可能性。

新西部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三场活动层层递进,从文本细读到理论建构,完整呈现了《空城纪》的文学价值。徐兆寿教授指出,从2022年提出“新西部文学”概念到《空城纪》的实践,西部文学正在形成与“新南方”“新东北”对话的学术范式。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学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正如邱华栋所说,每位参与者都是西部文学大厦的建构者。在丝绸之路的精神原野上,新西部文学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