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勇 图/杨艺锴
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王智勇勤练不辍,风雨无阻。
杨氏太极拳重松柔和静定,已经成为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身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笔者通过多年习练,体会到杨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之内外相合,包含外形平、准、匀,内里抽丝劲与荡劲以及修身养性等内涵。
杨氏太极拳外形平、准、匀
杨氏太极拳的演练特点在外形上可用平、准、匀来概括。
平乃平正、平顺、平展、平衡、平稳,守中持平,外形平正工整,内里心气和平。心气和平是杨氏太极拳的气质,亦是品质。
准乃水平、准星、准格、均等,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与内丹学不无联系,以丹田为重心的松拔对拉贯穿于全过程。
平准之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是一门专业之术、计然之策、经济之学,与医学、天算、兵法学并列,其智足与权变,其勇足以决断,其仁能以取予,其强能有所守。因此,深通平准学,技可进乎道,与太极不谋而合。
《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平准腰顶解》有云:“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应取自《庄子·天道》。杨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杨健侯的弟子许禹生(1878年—1945年)将“立如平准”解释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得路也”。
匀乃均匀、匀称、匀整、匀净,在外形上平稳过渡,无起伏感:但在内意上松拔均匀,具有较轻微的有规律的节奏感,是内气流动的形象表示。全身协调,绵绵不断,似动非动,似静非静,无形无相,通体和谐,意味着杨氏太极拳的纯正性。
平、准、匀是站桩的要领。杨氏太极拳的预备式、起势、收势和各个定势都是静态的站桩,其动态的行拳走架便是活步桩。
起势开始,十指朝前,手掌根和脚掌根同时运动,掌根、命门、脚跟之间要有互相支撑之感。随后促动脚五指和手五指同时运行,手腕带气,脚腕带劲,敛臀提肛,命门后撑。继而手腕气向回循环,接肘、肩和脊柱。脚上劲,是由下向上,接膝胯及腰隙,然后形成整劲。注意左右虚实变化,同时一定要腋下得气。腋下得气,胁间发劲,方可带动上、中、下三个丹田,使三焦得以锻炼。
头为全身之纲领,纲举目张,身法稳定,脊椎中正,腰胯转换,眼法平准,呼吸顺畅,步法灵动,方能很好地实现“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杨氏太极拳的劲别
从太极操、太极舞、太极拳、太极禅的角度,太极拳之劲可分为僵硬劲、柔软劲、轻灵劲、虚无劲,是太极劲的产生、成长和成熟的必经阶段。
从八卦五行十三势的角度,太极拳之劲可分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八个劲别,与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手眼身法步相耦合,成为动态中的太极劲。
从临阵应用的角度,太极拳之劲可分为沾黏劲、听劲、懂劲、走劲、化劲、张劲、引劲、合劲、截劲、拿劲、旋劲、顶劲、寸劲、借劲、开劲、提劲、沉劲、长劲、钻劲、发劲、凌空劲等,是太极拳听化拿发之擅长的特点。
从不同风格的角度,太极拳之劲可分为松沉劲、螺旋劲、缠丝劲、抽丝劲、荡劲。各式太极拳都有自己特有的运劲方式,如陈氏的缠丝劲,杨氏的抽丝劲和荡劲,以及共同拥有的松沉劲、螺旋劲等。
抽丝劲与荡劲是杨氏太极拳的主要劲道,松沉鼓荡、轻灵虚无是杨氏太极拳的劲道特点。
王智勇常年奔走甘肃各地传播杨氏太极拳和中国武术段位制,学员过千人次。
抽丝劲在于身体转动中的运化和平行的如抽丝般的顺遂及吸引力,它的形成是意识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太极对称理法的一种劲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用“抽”这种具有韧性的平准匀、慢节律、柔和劲,在处处对称中,周身一体,形成整劲,平衡沉稳,劲断意不断,有如蚕茧抽丝,互为其根。
荡劲在太极则是鼓荡之劲,就像一个浑身松净气腾然的皮鼓,丰满而有收放开合的弹簧劲。从实践上讲,鼓荡实质上就是太极阴阳外柔内刚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脚追手、手追神的动短劲长、神意远放。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荡秋千的意念来完成若干个大大小小松拔相间的动作。
尚巧劲而不尚拙力是太极劲的主要特点。太极拳拳法理念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轻灵虚无。
杨澄甫之发劲是“冷打丹田劲,临发时心中若有所思,在劲去时,如关夫子之斩颜良、诛文丑,瞪眼之际,其人头早已落地,其称得起是内家拳神勇也”,而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少候之发劲是“松灵至极,冷快无比,他变化无穷,令人不好捉摸,不好防备,人已被他打痛”。尽管杨少侯与杨澄甫兄弟俩风格不同,但都以松静为根本。
所谓太极劲的奥妙,全在于从着熟、懂劲乃至神明。杨澄甫说:“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而运用靡穷,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故非习之既久,骤难得其奥妙。久娴体法,则用法不难而得也。”
杨氏太极拳的修身养性
习练太极拳可以性命双修,是大家不争的共识。相较于两个世纪以前,太极拳的技击价值已经退居健身价值之后,徒手对抗技术已经不再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本领,“循着武学之路修身养性”应该是当今社会习练太极拳的宗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维护社会和谐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性者,生之质也”“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庄子·庚桑楚》《韩愈·原性》《孟子·告子下》《子思·中庸》等中国传统典籍对“性”的解读不胜枚举。
“性”是指人的本心,人的内在的性情、秉性、欲求,人之性,决定于人对于生命本身和人生经历的认知总结,养性就是修炼滋养人的本心。人的心性是可以随着人的修养改变而改变,人的经历、阅历、感知、总结,改变着人们对于周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必然影响着人的行为。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代先贤关于人的自我认知、人类生存的奥义的总结实践。长期习练太极拳的人,在肢体习练的同时,体会拳理和心法,还可以洞悉太极拳里蕴含的人生智慧,改善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杨氏太极拳的修身养性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松,让我们学会静
习练太极拳,追求太极功,一个松字至关重要。松的起点和关键是静,心要静,体可安,方能松。
静与动相对,引申为平和、有序、泰然、专注。精神安静,方使得身体安静,使得脏腑安静。
能静下心来,才能体会身体在习练中的感受,体会身体肌肉不紧张和身体各关节的松开,才能达到身体深层次的由内而外的空灵,做到动态中的节节贯穿。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中,才能在推手乃至对抗练习中,做到有听劲,之后才有懂劲。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直是道学尊崇的养生根本途径,也被中医养生学说所推崇。能静下心来,不被眼前的凡尘琐事所纠结,不被如过眼烟云的功名利禄所牵制,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事务,人生才会从容,生命才会安逸。
在王智勇的言传身教下,越来越多的杨氏太极拳爱好者加入习练队伍。
二、守中是人生的立身之本
习练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首先用心神把自己领起来,然后才是身体上的松开脊柱,百汇徐徐上领,腰胯松落沉稳等。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上悬下沉中间活之法,没有了心神的引领,就是简单的僵直而已。
其次要求守中。“中”的本意是居于中和,恰到好处,关键在度。习练拳架、推手,均要做到守中,守住身体的中轴,无论进退、顾盼、圆转都不能丢掉“中”。守中是根本,没有了合中的度,俯仰歪斜之病环生,出圈则是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中”的思想非常丰富,说到底是均衡、合度的问题,是阴阳学说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征。
人生在世,必须对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的认知,这个认知应该是一贯的、向上的,随着学养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和升华,再用不断提升的认知去统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有了立身之本。守住立身之本,面对人生百态,世事变迁,自然可以积极、淡定、从容,人生不该是浑浑噩噩的随波逐流。
心神上领,守中合度,是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在神意引领的修炼中,体会人生的立身之本,懂得守中合度,才可以不迷失自己。
三、行拳走架的身体姿态,应该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习拳走架过程中要求竖起脖颈,伸展脊柱,含胸拔背,圆展背膀,内敛收臀。久而久之,阴阳相合,上下贯通,外合内撑,内气充盈,肩、腰、胯三圈可成。
做人,不能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少一点雄心壮志,少一点高调口号,专注于自身的学习提高,注重认知水平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自己真正的自信充实起来。
四、顺势走化,是太极拳技理的根本和做人智慧
太极拳,是以弱胜强、舍己从人之术。要求双方接手之际,不丢不顶。丢,无异于放弃,任由对方进来伤害自己;顶,对于弱势一方而言,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丢不顶,粘连黏随,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两人接手,不是硬抗硬碰,而是让其进来,所谓引进落空,使其如临深渊,而后顺势而为,可掤捋挤按,可采挒肘靠,可发可放,得机得势,顺势而为矣。
人在学习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瓶颈,不要去针锋相对,不要硬顶硬抗硬争。一方面,如果是有当无,这是丢,是怯懦,必然无端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不明就里,盲目去针对,就是顶,往往陷入纠缠,反受其乱,必然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谓懂劲,就是面对、度量、判断,守住自我,舍己从人,顺势走化,给对方的劲势一个新“出路”,这是太极拳技理的根本,更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五、增长浩气,摒弃戾气,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
孟子道德修养的制高点是“善养吾浩然之气”,浩气是一种人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独有的气概,是正义长期积累的结果。
浩气的对立面,是戾气。戾气是暴戾之气、骄横之气、破德之气、阴暗之气,常常以卑劣的口德为首要表现形式,包括恶言、咒骂、挑拨、背后非议、趋炎附势、心口不一、传播负面信息,反映出其人的本性和本质缺少基本的道德品质。
浩气是正能量,是光明正大的能量流;戾气是负能量,是内心阴暗龌龊的邪气。
浩气与戾气同存,戾气低微,但占据一定能量,太极拳界、武术界乃至整个“江湖”,都应该高度警惕。但浩气与戾气不是阴阳互换的关系,两者完全对立,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在一个层面,在新时代绝然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武术太极人,首先要把武术道德、师门规戒作为第一要义,真正做到修身养性,以浩气为道德内涵,摒弃戾气,将形、气、神与武德修养高度统一,这才是武术太极人的最佳德行。
(作者系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师从赵斌弟子张世昌,现任甘肃省武术运动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