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韵清明
文\李学辉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岁时物候,总有自己的规律。
清明七件事:扫墓、踏青、禁火、插柳、放风筝、荡秋千,还有写诗。
扫墓祭祖,慎终追远。这是清明最大的内涵。
清明时节,雪几成往事。北方的春天来得迟,是为了等清明踏青的草。把花开交给夏天,是春的一种姿态。
清明是有步骤的。
张岱笔下的清明,是繁华的、充满趣味的。“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在那个时代,似乎只有清明,才能让所有人都如此放飞自我。生离死别悲酸与清新明丽生动同在,扫墓与郊游同框。此情此景,足以羡煞心存“诗与远方”的人们。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是《东京梦华录》中的清明风俗图。如此纵情,是都城人的狂野清明。四野的景色,是留给都城人品尝高蹈的。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明人刘侗描述的清明,接近于现实。有亲民之意与悲悯之心。悲者悲矣,“趋芳树,择园圃”,层次无扬州清明的高,心中仍有田园的向往。盯住了清明,就盯住了春天,也盯住了生活。天空辽阔出的清明的味道,弥散的是对人生怀想的一种憧憬。
毕竟,人除了悲伤,还有生活在现实中的欢乐况味。
《国语》云:“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古代的诗人们,在节日从不缺席,尤以清明为甚。清明,是最能发酵诗情的节日。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素以散淡著称的王维,也能动感出这般激情。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善于“推敲”的贾岛,在寒食后的清明捧出“新火”,肠胃里有了暖意,日子才有滋味。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豪迈的苏轼,一茶一诗一酒,确是人间值得。
特别的节日,总有特别的诗意。
没有东邻的女孩荡秋千,“墙内秋千墙外道”,诗人们总是落寞。
守心自暖。阿来说:漂亮的桃花,还是开在那些会结果的桃树上。
于是,一切又回到了现实中的清明。
“清明一到,农夫起跳”“过了清明节,庄稼不能歇”“清明睁眼,一棵高粱打一碗”“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农谚中的清明,是脚踏实地的。民以食为天,节以农为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该种田的种田,能写诗的写诗。把豆子种在地中,长出来的一定是豆子;把诗种在田地里,长出来的并不一定是诗。
清明会永远持续,且踏踏青吧。
多加一个“踏”字,源于刘醒龙老师的微信。踏踏青,多好。惟愿春和景明,更要青山赤心。
至于放风筝,还是等到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吧。那时,北方的风里,花香已扑鼻。“兰汤沐浴”,曲水流觞。风在天上飘,诗在地下走。挥挥手,夏天就跑到了树梢。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