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城古币的前世今生
正面
反面 “宝鞏金城财用恒足”开炉钱
国学经典《大学》中有这样的论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生财有条重要的原则,创造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创造财富时要勤奋果断,用度开支时要宽舒徐缓。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裕了。”
本人于2017年在拍卖会上拍得一枚古钱币“宝鞏金城财用恒足”开炉钱。
“宝鞏金城财用恒足”开炉钱是一枚有明确地理标识的甘肃钱币,正面为“宝鞏金城”,对读,背面为“财用恒足”,对读。从其字面我们可以提取以下关键信息:宝鞏、金城、财用恒足。
“宝鞏金城财用恒足”开炉钱,黄铜质,圆穿,钱径36.9mm,边厚2.60mm,重量17.39g。宝鞏局铸,仅见数枚,极其珍罕。
这枚民俗钱币把出自《大学》的“财恒足”变成“财用恒足”,表面看就是多了一个“用”字,都是财富充足的表述,但实际上其内涵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财恒足”强调财富的累积和保持,而“财用恒足”除了强调财富的累积和保持外,还要在财富的使用过程中有充足的和可持续的保证。因此,在创造财富和消耗财富之间,要把握好多与少、快与慢的度,这才是真正的“财用恒足”。
从以上关键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枚钱币彰显着一个明确的财富政策,就是“财用恒足”,这是甘肃布政使司成立后面临的财政状况和财政政策,开源节流就是最好的办法。宝鞏铸钱局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甘肃鞏昌府开铸,七年停铸,九年铸钱局移至兰州。如果把三个关键信息宝鞏、金城、财用恒足整合在一起来推断,这枚具有明确地理标识的铸币,是康熙九年(1670年)宝鞏局迁至兰州后所铸造的第一枚开炉钱币,也成为见证兰州又名金城的实物之一。
兰州的金城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史记·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讨河西匈奴。那年秋天,从河西返回长安的途中,命麾下将军李息(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西汉时期著名将领)在黄河南岸,依山傍河建起一座城池。李息修筑的城堡是兰州西固城的前身,为汉代金城县所在地,今天西固区陈官营一带。汉朝中央政府设置隶属陇西郡管辖的金城县,实现了中央朝廷对河西与湟中的有效掌控。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请求内迁被批准,肃王府由甘州(今张掖)迁兰州。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来到兰州,按“下天子一等”规格修筑肃王府,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宫殿、城门园囿。同年,肃王带领王府官员、幕僚随从、家眷官兵移藩兰州,自此以后,历代肃王坐镇兰州。肃王府及兰州城市的基本规模是由第一代肃王朱楧建设完成的。
关于金城一名的来历,网络上有三种说法,一是掘地得金说;二是地势险要有固若金汤之说;三是方位说,金城在都城长安的西面,从五行方位来说,西方属金,故而命名金城。其实,从大将军李息建城来看,第二、第三种说法都是事实,第一种说法只是为加快建城的一种策略而已。
钱币源于流传,收藏讲究机缘。历代流通钱币和民俗钱币都带着特定的历史信息和记忆,每一枚流传有序的钱币,其背后都蕴藏着特有的故事。“宝鞏金城财用恒足”中的“鞏”是地名,在今天的陇西县鞏昌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裁并甘肃行省入陕西行省,后改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鞏昌府(今陇西县鞏昌镇)。康熙六年(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鞏昌布政使司,七年(1668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迁至兰州。康熙九年(1670年)铸钱局大部移至兰州,保留鞏昌府铸钱局的称号,简称宝鞏局。因此,在兰州铸造的钱币仍使用“宝鞏”。
宝鞏是宝和鞏的组合。《说文解字》:宝,珍也。清朝统治者认为“钱为国宝”,“钱文系国家要务”“钱法攸关国计民生”。有关钱法颁布、钱局置废、钱币重量、钱币流通等皆由皇帝过问。清顺治元年(1644年)仿照明朝的钱制,由工部设置宝源局,由户部设置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户部掌管全国财税,各省铸钱局统归户部管理。自顺治元年起,户部将顺治通宝版式颁发部分省份开局铸造。各省钱局以“宝+钱局的一个字简称”命名,如河南省,为宝河局;陕西省,为宝陕局等。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陕西右布政使司驻鞏昌府(今陇西县鞏昌镇)。康熙六年(1667年),户部准令各省开炉铸钱,陕西右布政使司奏准在鞏昌府设宝鞏铸钱局,所铸钱币正面为汉文康熙通宝,背面满汉文“鞏”,极罕见。
白守爱 文/图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