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墩台下戍卒的日常生活
胡杨
人们走进嘉峪关,游览长城,不禁要问:古代的戍边将士是怎样守卫长城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会不会和我们一样?如此等等,像一个谜团,萦绕在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穿越无垠时空,走进古代长城防线上的戍卒中间,感受天苍苍野茫茫的边塞生活。
十里一墩,烽火台之间的联系,是由无数的牺牲贯通的。从烽火台上向四周望去,空空如也。每天与这“空空如也”对阵,你有再多的智谋、再大的力气,也是白扯。你大声喊,那声音又原路返回;时间漫无边际地堆积着,怎么用也用不完。不像村庄的时间,尤其是虎口夺食的七月,麦子必须在几天之内割完,晾晒在打麦场上,那日子,就像天上的流云,稍稍迟疑,就飘忽得无影无踪;而闲散的日子,也是打牌、闲谝、吃吃、喝喝,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没有怎么着,一个月就过去了。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一岁、两岁、三岁……不声不响中,他们就长大了,成为村庄的中坚力量。而一座烽火台却一次次被血腥所淹没,一次次在西风中掉落泥皮,迅速衰老,与它朝夕相处的人,也在衰老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变得和烽火台一样,奄奄一息。在整个戈壁、沙漠和荒野的极度压迫下,烽火台的脆弱就像突然面临成千上万敌人的围攻,手忙脚乱地升旗、点烟、放火……信号传递出去的那一刹那的轻松和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的煎熬,因为一座烽火台的沦陷,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寂寞难熬,但血腥的战火更是痛苦的深渊。当上一轮的烽火一步步赶来,一切都变得恐怖和尖锐,空气就像突然被抽空了一样,人是一种空虚和窒息的状态。如同紧绷的皮条,弄不好就会挣断!战争考验着人的意志,人也在战争中逐步学会了面对战争!看见迎风招展的锦旗,浩浩荡荡的兵马,烽火台就像一个孤岛,不一会儿就被淹没了。就连那些呐喊声,也是无数飞翔的利刃。
日常的生活中,在烽火台四周,时间是死的,时间就像铁板一块,没有成长、成熟,更没有果实;而在村庄,时间是鲜活的。就像一泓流水,流到哪里,那里就是一片五彩缤纷。对于每一个戍守者,在凝固的时间里,自己就像戈壁上的一块石子,就像沙漠中的一粒沙子,没有生命的灵动,只有思绪的僵死。可能偶尔会有一只野兔子的身影,会有一匹狼的窥视,但仅仅就是它们,也能刺激人们的神经,为之一动,为之神伤:它们去哪儿?它们吃什么?喝什么?
剔除了日常生活的缠绵和五味杂陈,军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他手里的各种武器,把他们的力量扩展了无数倍。他们身上的血,温暖了很远很远的荒芜野地。
在村庄和城市以外的地方,在道路的尽头,一座座烽火台,就像帝国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边境上的敌情。如果一阵风吹来嗜血的箭矢,那些遍体鳞伤的烽火台,就会被无数的呐喊声所淹没。守卫在这里的墩军被赋予瞭望和传烽的任务。这些位处国防最前线的墩台守军,承受了大自然冷酷的盘剥和敌人一重重的威胁。单个儿看,每一座烽火台都是一座孤岛。连接起来看,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又是一个呈梯次配备的舰船方阵。
老百姓把烽火台叫做烽烟墩,或者烟墩,守卫烽火台的戍卒,可以叫它墩军。明人有谣:“边军之苦,莫甚于墩军。”墩军与夜不收并称为两大苦役,而这两种兵役都部署在国防最前线,像无数的眼睛,紧紧盯着敌军的方向,寂静中,能听得见一片树叶落地的声音;风,紧贴着雪呼呼吹过,箭矢穿透空气的爆裂声,在身体四周啪啪炸响。每一根草、每一块石头,都屏住了呼吸。饥寒交迫、敌情严峻,生命之安危悬于一线。
在“边有墙、墙有关、关内有堡、堡内有兵”的防线中,一座座堡台构成了明王朝长城沿线的一处处边防哨所,边堡墩台驻军则成为明代边防的一支重要的侦察防御力量。其时,明朝为防御“贼屡入寇”,曾指示守边官兵“夙夜尽心,以图成功,遇贼近边,出兵剿杀”。
史料中关于墩军设伏入境者的记载屡见不鲜。正所谓“今沿边之守,有营堡墩台之建,有巡探按伏之防,有将领以总其权,有副将以分其任。调发者之有逰兵,分防者之有备御,严守之道亦可谓周且备矣。”
“巡探按伏”就是所谓的侦察队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墩台哨兵。墩台哨兵又称“墩夜”或“直拨、横拨”。“夜”又称“哨夜”“夜不收”“直拨”,专指“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即能够深入敌境进行侦察活动的哨兵,因其行动远离墩台边堡,故又称“远哨夜不收”、哨探、间谍、哨拨夜探、拨夜等等。“墩夜”作为辽东边防前线的士兵,或巡哨,或深入拒察盼敌境侦察,是最先给对方构成威胁的敌人,处在最先与敌人发生冲突的境地,因而成为敌方最先要杀戮和掳掠的对象,这使他们成为最早的被“捉生”者。所谓“墩夜二项,了操传报,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了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因此多次出台优待这些士兵的政策,给“出哨夜不收”增加俸饷,对于被杀伤者厚加赏恤等,体现了“夜不收”等担负侦察任务的兵丁在边防前线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使命。
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何也?诚以平远旷野一望千里,守之则难为力;弃之则胡虏长驱,曾无门庭之限,此所以中国必争之地,而虽殚天下之力守之,然后天下可安也。
边塞苦寒,爬冰卧雪。墩军防守的边境往往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日常的供养配备都是极其简陋,生活的艰苦,环境的艰险,历尽风霜自不必说,由于墩台所处位置空旷,且多半在山坡或高岗之上,即使是在平原之地,墩身标高数丈,也都高于附近的建筑物,所遭受闪电雷击的几率相当高,在烽火台守卫,遭雷劈是常有的事。
战争,总是此消彼长,墩军的守卫,也包括那温馨的人间烟火,像最起码的饮水、烧柴等,只有这样,墩台和墩军,才能像一根楔子,钉入战争的制高点!
(嘉峪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