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甘肃
站内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原标题:履职一年间丨全国人大代表汪万福:推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

自动播放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

每日甘肃网:【两会热点在基层】白晓艳:志在田野写丰收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老板你好,你店里近期化肥销售情况如何,主要是销售哪些品种,产品信息是否完整?”

“另外,问下你们店种子的进货渠道是哪里?目前各类农资产品储备是不是能满足明花乡春耕生产需求?”

白晓艳走访肃南县粮食种植区的农资店与仓库

白晓艳走访肃南县粮食种植区的农资店与仓库

春节过后,全国人大代表白晓艳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张掖市肃南县粮食种植区的农资店与仓库,详细了解各类农资储备、农资购销渠道等情况。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建议支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设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绿色储能示范基地,更好服务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这一建议第一时间得到了相关承办单位的答复。“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安排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组织各部门专业人员协同张掖供电公司系统研究了肃南县电网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积极支持肃南地区建设330千伏汇集升压站、加大对肃南配电网投资等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这让白晓艳倍感振奋,“作为一名从事农技推广的基层代表,我关注最多的还是‘三农’工作和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将重点围绕加大对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建言献策。”

白晓艳调研农机具推广使用情况

白晓艳调研农机具推广使用情况

白晓艳躬耕广袤农村28年,她的足迹遍布肃南县农牧村,与土地为伍、农牧民群众为伴,了解各商户的农资运营情况,为农牧民们提供技术指导,实地勘察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状况,多年的奔走与悉心指导也让她与农牧户相处熟稔融洽,也了解到近年来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和品种类型迅速增加,有效解决了市场缺品种的问题,较好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但也出现了品种多、乱、杂及同质化严重、遗传基础狭窄、生产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

白晓艳(左)查看制种玉米长势情况

白晓艳(左)查看制种玉米长势情况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酒泉市作为全国规划布局的三大种子生产基地中的重要片区,肩负着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现代种业振兴的重要使命,至2024年底酒泉市持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200家,种企数量多,但规模小,种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品种,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20%,平均研发投入约占到销售收入的2%,远低于国内研发企业5%-10%的平均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营,粗放式发展,难以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得竞争优势,产业龙头还没有真正培育壮大起来,制约了酒泉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白晓艳(中)查看制种玉米长势情况

白晓艳(中)查看制种玉米长势情况

扎实的调研和实践,让白晓艳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将呼吁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加大对酒泉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建设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力度,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开展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高科技育种攻关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种业科技竞争力,推动酒泉玉米、瓜菜、花卉等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攻关,创制一批关键种质资源、突破一批种子关键“卡脖子”难题。

白晓艳向种植户讲解蔬菜种植、用药技术

白晓艳向种植户讲解蔬菜种植、用药技术

甘肃经济日报:董彩云代表:以民生为笔 绘发展蓝图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随着新一年全国两会的临近,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又开启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工作。多年来,董彩云怀揣深厚的群众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时刻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和心声铭记于心,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一直是董彩云关注的重点。为了解教育资源现状,她多次深入乡村学校,实地察看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师资配备情况,与老师们促膝长谈,仔细聆听他们的所需所想,力求精准把握临夏州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这些调研,董彩云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增加临夏州普通高中学位、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整临夏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执行区类标准等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董彩云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此,她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频繁深入东乡县、积石山县等偏远山区送教送培,帮助薄弱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深受学校师生的喜爱。

积石山县寨子沟乡东坪寺小学校长牟田龙说:“董校长多次到我们学校调研,带领团队开展送教送培活动,还联系爱心企业给学校捐赠物资,极大鼓舞了老师们的士气,学校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道路上,董彩云以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成为践行使命的优秀典范。2024年,她肩负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穿梭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履职答卷。她还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因此,今年我准备提交‘关于加快推动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专升本工作的建议’。此外,还准备了加大对民族地区文物保护支持力度、统筹解决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编制、将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发展列入专项支持等建议。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得到关注,为促进临夏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董彩云说。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深耕教育 步履不停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马晓丽以坚定的履职信念和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成为推动当地教育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身为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前庄小学副校长,马晓丽立足教育本职,将目光投向民族地区教育、产业等多个关键领域,积极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马晓丽在教育领域的调研细致入微,走访中她发现,临夏州农业发展缺专业人才,涉农高校学生留乡意愿低,便提出设免费定向生的提案,为当地高等教育与农业产业融合“造血”。考虑到偏远山区孩子上学远、冬季教室冷,马晓丽提出设乡村小规模与寄宿制学校及冬季取暖经费的提案,用实际行动诠释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马晓丽说:“教育部的同志与我积极的联系,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均已得到答复、办理。这些答复和办理,无疑对我的履职生涯给了一种极大的鼓舞,让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建言献策给了极大的信心。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履职期间,马晓丽频繁深入积石山县各乡村学校,与教师们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通过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了解制约基层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提案。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前庄小学校长马青芳告诉记者:“马晓丽委员非常关注基层教育事业发展,在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定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措施,解决基层教育难点问题,为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党的二十大将“建成教育强国”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增效。因此,此次两会,马晓丽将围绕扶持乡村地区数字化基础建设积极履职建言。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我建议国家能够重点扶持偏远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深化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破时空、区域等限制条件,共享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助力薄弱地区的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马晓丽说。

2023年12月18日,一场强震突袭积石山县,马晓丽的家乡遭受重创。经过一年众志成城、苦干实干,积石山县高质量、高速度地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如今,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作为受灾地区的政协委员,马晓丽心系家乡发展,将带着稳岗就业、推动产业发展等宝贵建议奔赴两会现场,为家乡的持续振兴积极发声。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马晓丽表示:“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对此,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把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作为积石山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打造一批能够就近就便、稳岗就业,使群众治劳致富的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将坚持履职尽责,与时代并行,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立足立德树人的本质任务,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双减等群众关注、关心的民生热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积极的建言献策、创新实践,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记者手记】报道马晓丽委员的履职之路,我看到了一位基层委员的不凡力量。她聚焦教育公平,让优质资源惠及乡村孩子;心系灾区重建,为群众就业出谋划策。每一次建言,都源于对民族地区深沉的爱,她以脚步丈量责任,以提案传递民意,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车国柱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苟裕光 尤苗苗 包凯元 汤晓亮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履职一年间)全国人大代表赵振香:积极推进“家政+社区+物业”融合发展

自动播放

全国人大代表赵振香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在过去一年间,她立足本职工作,扎根家政服务领域,积极推动“家政+社区+物业”融合发展,为基层百姓民生谋幸福。

赵振香正在为学员们讲解养老护理的专业知识,针对兰州新区一些社区老人多的实际情况,她就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更多的家政服务人员。去年像这样的专业技能培训课,差不多开展了近百场,数百人受益,在她的推动下,兰州新区家政服务行业正在上台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家政服务的一员,赵振香一直关注着“一老一小”、便民服务等民生问题,从去年开始,就积极推进“家政+社区+物业”合作模式,在兰州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她成为了新区瑞岭家政事业部的负责人,通过与社区和物业的合作,让新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家政服务,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赵振香还在不断地学习充实着自己,只有对行业的认知更加深刻,对百姓的需求更加了解,才能在两会上提出更有分量、更具建设性的议案,真正为推动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记者手记)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赵振香一心一意扎根家政领域,服务“一老一小”,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帮助更多的人就业,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一年来,她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桩桩件件,皆为民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彰显着人大代表的赤诚初心。

甘肃台报道

记者:梁镇云 刘博文

中国甘肃网:聚焦2025全国两会·履职这一年丨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扎根黄土地 心系百姓事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沟壑间,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用十五年光阴将自己“种”进这片土地,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脚沾泥土、心怀热忱,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谱写了一曲履职为民的动人赞歌。

“人大代表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而是要走进田间地头、坐到老乡炕头。”马银萍的履职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每周走访20户村民是她的“硬指标”,谁家看病缺钱、哪片农田灌溉难、村道哪里需要修缮……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百姓的急难愁盼。2023年,她推动修缮村内道路8公里,争取资金为留守老人修建互助养老院,件件实事让村民感慨:“马代表说话,我们信!”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面对家乡“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困境,马银萍化身“产业探路者”。她带领村民试种耐旱中药材,创办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发展黄芪、党参等特色产业5000余亩。如今,合作社年产值超800万元,带动286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曾经的“穷山沟”变成“药材谷”。她还推动建成扶贫车间,让6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日子更有奔头了!”村民张大姐笑着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马银萍提交建议28件,其中《关于加大旱作农业区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推动当地新建淤地坝13座,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关于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建议》被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2024年甘肃两会,她带着加强乡土人才培育、支持陇东道地中药材产业链建设等新建议赴会,“要把乡亲们最盼的事变成政策落地的‘及时雨’。”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马银萍打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将镇原站配套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平庆铁路红线用地,一体打包报批,切实解决镇原站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调规及报批问题,“平庆铁路项目属省列重大项目,已于2024年1月开工建设。镇原县计划依托平庆铁路建设平庆铁路镇原站客运枢纽及产城融合项目,将镇原站打造为集铁路、公路、产城融合于一体的交通集散地,实现人流、车流、物流的高效集散。但因镇原站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处于城镇开发边界之外,且部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导致地方无法申报用地。”她告诉记者,希望自己的建议可以推动配套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平庆铁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履职一年备足“甘”货 代表委员话“新”声

从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马银萍始终保持着黄土地赋予的质朴与坚韧。如今的席沟圈村,产业大棚星罗棋布,硬化道路蜿蜒山间,百姓笑脸越来越多。面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她说:“我最珍视的身份永远是‘农民代表’,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会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下去。”

这位黄土地里“长”出来的人大代表,正以实干与担当,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履职答卷。

新甘肃:【代表委员履职故事】董建新代表:扎根乡土践初心 履职尽责向振兴

董建新(右)在田间地头察看庄稼长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董建新(右)在田间地头察看庄稼长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大家都核对一下百合种植面积和补助标准……”“今年,咱们还要继续种好百合、中药材,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走村入户忙个不停。

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产业发展、持续增收等问题走访调研,和村民面对面确认百合种植补贴标准,并谋划新一年的发展目标。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甘肃视察,极大鼓舞和激发了陇原儿女感恩奋进、实干拼搏的信心和斗志。

“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时的情景。”董建新感慨地说道,十二年沧桑巨变,曾经的“烂泥沟”如今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天天扎根基层一线,和群众“打交道”,这是董建新履行代表职责,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天然优势。

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董建新围绕农田水利配套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提出的关于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三条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每条建议都有书面答复,让他履职的信心十足。

董建新察看种苗长势(资料图)

董建新察看种苗长势(资料图)

过去这一年,董建新把脚步扎得更深。

元古堆村村民吃水的改变,源于引洮工程。作为造福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的一项民生工程,引洮工程把源源不断的洮河水引入陇中干涸的土地,也润泽着群众的心田。

一水兴百业。这几年,元古堆村乡村旅游、种植业、养殖业等七大富民产业成功孵化,百合、中药材、食用菌等农特产品走俏市场。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万元。

2024年,董建新持续关注着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围绕洮河水利用、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建设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调研走访。

“通过调研走访,我了解到引洮工程全线实现信息化管理,节水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要不断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在全面推进振兴中发挥更大效用。”董建新整理着调研中采集到的意见建议说。

董建新介绍元古堆村发展情况(资料图)

董建新介绍元古堆村发展情况(资料图)

记者手记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董建新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返乡后,加入家乡建设的队伍,在脱贫攻坚的浩荡征程中,成为带领元古堆群众的“领头雁”。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董建新的担子更重了,使命感也更强了,不仅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带领群众,更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走访调研、开会座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诉求中形成一条条意见建议,再将之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这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

董建新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当好“宣传人”、当好“领头雁”、当好“排头兵”……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把群众的呼声带到全国两会,把全国两会的精神传递到家乡,是他脚踏实地的实践。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