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聚焦》——助推产教融合 实现双向育才
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精准性;
重视校企联合培养,打造“订单式”培养模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这些年,我省联合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在产教融合上积极探索实践,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培养出了一大批有创新力、实践力、专业素养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表面组装技术实训教室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们教授数字电子技术。近几年,学院与相关电子信息行业共同探讨,对标企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微控制器应用技术、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微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智能电子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等相关课程。
甘肃电子信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甘肃工业职业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联合体,旨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广泛汇聚省内行业产教资源,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探索省域产教融合新途径,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更好地服务电子信息行业高质量发展。在甘肃电子信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平台上,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与天水华洋电子、华天科技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行订单培养。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们走出书本理论的局限,深入一线实操现场,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工艺流程,让教学与实操实现无缝对接。
天水华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半导体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的研发、生产,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司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实习生对显影设备进行参数确认。
近年来,公司加大校企合作,选派企业内部的技术骨干、资深专家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深度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在才能,既保障了学生充分就业,又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与院校加强合作,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既促进了校企优势互补也实现了产学研资源共享,是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24年6月,天水市文旅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在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该联合体以服务天水市“文旅康养产业链”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任务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互动联动,增强天水文旅康养产业核心竞争力。天水市文旅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立,推动了各成员学校文旅康养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五大关键要素的改革,推进文旅康养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走出一条文旅康养职业教育助推地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地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厚植文旅康养职业教育根基双赢之路。
在兰州新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建设同频共振的教育特色也日趋明显。科教园区的各院校聚焦“产教融合”,通过建立共同体、开辟新课程、建立新学院,开展教育实训等多种方式,培训实用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对接地方新兴产业,精准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开设了校企合作订单班,这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式设置的班级,在“订单班”教学中,通过派遣专家授课、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共建实训中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适应企业文化制度,使学生实现入学即就业、毕业就上岗。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为企业专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订单班”,实现企业用工与学生就业双赢。2024年学校与10多个地方人社部门和20多家优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搭建人岗供需桥梁。
兰州新区科教园区各职业院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与企业合作开展“1+X”试点院校申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良好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通过积极引导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学校转型,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院校竞争力。
目前,兰州新区科教园区已入驻26所院校,其中本科及中高职院校已运行17所,师生总数超过15万,办学规模逐年增大。初步形成了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教育体系。正逐步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高地。
逐浪而行,势如破竹。兰州新区产教联合体内各职业院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余人次,联合体内6所院校与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惠仁堂医药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开设“定单班”24个,成立“全国5G数智赋能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跨境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7个,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有效路径,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我省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深化产教融合,必须实现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与需求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才能促进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素精准对接。从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