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新闻丨(履职一年间)全国人大代表陈天竺:担负文化使命 打造文化精品
作为一名来自文化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始终关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的临近,陈天竺更加忙碌,争分夺秒地充实和完善议案建议,为履行好代表职责做着积极准备。
甘肃是古籍资源大省。眼下,读者出版集团正加快推进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建设和缩版影印等工作。这两天,全国人大代表陈天竺来到了读者古籍数字科技中心,与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今年全国两会,陈天竺准备围绕进一步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除了古籍保护利用,陈天竺还关注构建全民阅读标准化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省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过去一年,陈天竺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文化企业展开调研,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
记者手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一年间,陈天竺将文化工作者的细腻与人大代表的担当融为一体,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提出多项务实建议,用行动践行责任,以实干诠释初心。
记者:李维宇 吴林峰
(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新闻
中国甘肃网:代表履职故事丨董彩云:心系百姓 当好群众“代言人”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2019年3月7日,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董彩云就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对面。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董彩云,让她发言。董彩云望着总书记亲切而温暖的眼神,紧张的情绪忽然缓解了,她把积石山县存在的的困难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建议修建临夏至大河家的高速公路。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她的发言,现场给予了回应:“各部委的同志都在,积极吸收采纳代表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会场时,和代表们一一握手告别,当走到董彩云的眼前时,握着董彩云的手,亲切地说:“你讲得好!”
握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望着他关切的眼神,董彩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春风化雨,字字句句,留在了董彩云心田,董彩云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关注。
3月9日,交通部安排专人,第一时间来到董彩云等代表居住的宾馆,拿着交通规划图,共同查看临夏州及积石山的位置,和董彩云等人商谈修高速公路的问题……
2023年11月,总投资98.5亿元的临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当地保安族聚居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大大提振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信心和生活幸福感。2023年12月,积石山县突发地震,临大高速公路成为连通震区的“生命通道”。
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关爱与嘱托、“两会”的精神像春天一样温暖着董彩云的心,两会结束后,董彩云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家乡。董彩云一回到积石山,就进机关、赴基层,把“两会”精神传达给广大干部群众。
情系教育事业 面向社会呼吁
董彩云,女,保安族,54岁,出生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州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临夏开放大学(州教师培训中心)副校长(副主任),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始终心系群众,积极建言献策,热情向社会呼吁。
2023年“两会”期间,她向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提出三条建议:请求国家根据我州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学位增补项目的倾斜;请求国家协调有关部委加大对我州教育的“组团式”帮扶力度,协调教育发达地区和全国名校与临夏州开展教育结对帮扶,加大组团式帮扶力度;请求支持临夏州松鸣岩中国式现代化学生劳动实践综合基地建设,这三条建议得到教育部的关注,并及时得到回应。
2024年“两会”前夕,她完成了新华社纪录片《倾听》的拍摄任务,该片一经播发,就被全网置顶,全网浏览量超2.3亿次;完成了新华社推出中英双语国际传播纪录片《人大代表:中国民主的生动实践者》的拍摄任务,该纪录片通过“洋记者”自带问题的亲身体验,勾勒出一幅人大代表履职全流程的“工笔画”,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完成了新华社《回声:“总书记,这条路如今承载了更多的深情厚谊”》的纪录片,成了当天的头条。
坚持率先垂范 树好代表形象
她在工作中率先垂范,树立起人民代表的良好形象。每年“两会”结束后,她第一时间深入基层宣讲“两会”精神。一年来,她在教育、法院、人社等部门宣讲“两会”精神60多场次。2023年在省委组织部“党课开讲啦”节目讲课,2024年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大讲堂”进行了专题讲座。在全省各级法院书记培训班,庆阳、张掖市人大等举办的人大代表专题培训班上分享履职心得,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教育界代表,她引领示范做表率,带领教学名师,走进东乡县布楞沟小学、积石山县甘河滩保安族小学、永靖县徐顶乡大干沟中心小学等偏远山区学校送教送培,帮助薄弱学校促发展,搭建了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积石山县发生地震后,她先后拿出10万多元支持抗震救灾工作,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严重的大河家、刘集等乡镇,慰问受灾群众,看望住院病人,为受灾群众送去爱心和温暖,鼓励大家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十四年来,她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2年、2008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教师”并授予甘肃省“园丁奖”称号;2019年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20年12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2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非常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她一片丹心为人民,满腔热血为教育,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教育之歌。
倾听群众呼声 提高建议质量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她始终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提出高质量建议,获取第一手资料,她经常下基层、做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教育始终是她关注的话题,她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谈,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深入课堂,近距离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走访教育主管部门,征求相关意见建议。
同时,她关注法、检“两院”工作,了解基层法院和检察院存在的困难,尤其对积石山县法、检“两院”的地震受灾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积极为法、检“两院”重建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他们的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她牢记职责使命,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建言献策,为助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好代表”。
新甘肃:【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岳建武委员: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物流业提质增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在从规模速度发展进入质量效率提升的新阶段,亟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降本提质增效,推动我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2月18日,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物流行业协会会长、甘肃陇海物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建武时,他正在精心打磨即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提案。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岳建武提交的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收费公路改革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提案,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委回应,有力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提案的“落地”让岳建武深受鼓舞,也让他有了新的想法和目标:深入基层,与更多物流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物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助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夏,岳建武(左排中间)深入物流港口调研。
过去一年,岳建武先后到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厅等部门,以及嘉峪关、武威、金昌等市州走访,详细了解甘肃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各地各部门有关政策措施。不仅如此,他还沿西部陆海新通道,走进新疆、陕西、四川等省区物流枢纽节点,累计走访60余家物流及供应链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深入沟通交流,探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
2024年夏,岳建武深入物流企业调研。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岳建武将从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实现物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岳建武在金川集团调研(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
好提案是“跑”出来的
聆听岳建武的履职故事,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好提案是‘跑’出来的”。
无论是去年有关提案得到国家部委的回应,还是今年的提案更加全面、更加贴合实际,都是岳建武开展大量深入调研的结果。
只有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建议。而问题的发现、建议的酝酿,也都离不开实地调查研究。
一年来,岳建武的足迹遍布省内外,看物流节点、访物流企业,讲优势、摆问题、商对策、谋发展,扎实的调查研究为高质量提案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
正如岳建武所说:“无论是提案、建议还是社情民意信息,只有汗珠子浸泡过、脚底板丈量过的,才最接地气、最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