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东猎决定秦国命运 两代君王开挂人生有多爽
甘肃
站内

一场东猎决定秦国命运 两代君王开挂人生有多爽

原标题:【秦文化陇上人物史话之三】迁都、打戎、搞建设,他让秦国这样变强

电影故事片《大秦文公》剧照

电影故事片《大秦文公》剧照

秦文公,嬴姓,赵氏,史因失其名,称文公,是秦襄公之子。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于是秦文公继任秦国国君之位。文公在位50年间,秦国实现了由弱到强的重大改变。尤其是迁邑汧渭之举,使文公成为让秦国立足关中,进而由弱变强、发展壮大的关键人物。

襄公是在攻伐占据关中西部岐山一带的戎人但又未能全面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死去的,文公遂在众人扶持下继立。他继承父志,继续强国和伐戎的事业。文公在继位的第三年(公元前763年),采取了一个决定秦国命运的重大举措,就是率700人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所谓“东猎”。这次东猎,不是单纯的狩猎,而是既要在战斗中扩大领地,进一步了解西戎的实力,又要察勘关中西部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选择都城的位置。所以“东猎”实际上是一次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东进关中的预演。

文公东猎占卜(图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公东猎占卜(图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一年之后,文公东猎到达汧水和渭水会合的地方——“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水莲寨村附近)。文公欣喜地看到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南北两面又有山原作为屏障,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他说:“从前周朝把这里封给我的先世秦嬴作为封邑,后来秦嬴终于获得诸侯的封号。于是(秦文公)就占卜此地是否适宜居住,占卜的结果是吉利,便在这里营建城邑。”这一年是公元前762年。

经过一番建设,文公离开了秦人世代相守,拼死力保、苦心经营和逐步壮大并始建国基的宗邑国都西犬丘,举族从天水地区东迁到关中西部的“汧渭之会”。秦人的正式迁都,结束了在天水地区长达300多年的艰苦建国历史,翻开秦国历史“关中时代”的新一页。

魏家崖遗址(航拍照片),目前,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是秦都邑“汧(qian)渭之会”。(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魏家崖遗址(航拍照片),目前,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是秦都邑“汧(qian)渭之会”。(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定都汧渭之会后,面对实力尚强盛的戎人,文公决定先休养生息,强国练兵,等待时机,再行攻伐。文公是继襄公之后,秦人建国史上颇有作为和功绩的国君。文公在位期间,不仅开创了迁都关中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秦国走向强大的初步基础。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国开始设立史官,史官的设立是秦国官制进一步趋于完备的表现。现已失传的秦国国史《秦纪》就产生于秦文公时,史籍中有位名叫敦的史官,还曾对秦文公梦见黄蛇进行过解答。

据传,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文公做梦梦到有一条黄蛇,身体从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一带的田野中。秦文公梦醒之后,便向史敦询问梦中发生的事,史敦回答说:“这是天帝的象征,请君侯祭祀它。”秦文公于是下令建立鄜畤(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固定处所,因建于鄜城,故称鄜畤),用牛马羊三牲祭祀白帝。史官的设立和史书的出现,不仅是秦国文学的开始和发展,而且是秦国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才会有“民多化者”的现象。

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在多年备战的基础上,秦文公发起了对西戎的反击,打败了分布在关中的丰戎,夺回了被西戎占据的周王畿“岐丰之地”,并将岐以东地献给东周王室,而自己控制了岐以西地区,秦人终于在关中立稳了,而且领地也空前扩大。特别是夺回岐丰之地后,秦人将曾陷于西戎的当地“周余民”收归己有。按周制百里内五万人计算,归顺秦国的周遗民最少约有二三十万人之众。这又大增加了秦国的人口和劳动力,也给秦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先进的成分,对秦国实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此后的文公,一面在征伐中巩固和扩张地盘,一面进一步完善统治制度,加强个人和嬴氏家族的权力。文公二十年(前746年),秦国开始建立法律制度,实行所谓“三族之罪”。三族是指犯罪之人的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族、母族和妻族。这是一种一人犯罪,祸及三族的残酷刑罚,说明秦国国家机器的空前加强。不仅如此,秦文公还借助宗教和鬼神迷信来加强对人民的精神控制,先后设立鄜畤、陈宝祠、怒特祠等祭祀天弊天帝和鬼神的设施,以愚弄人民,神化君权。

秦文公在长达50年之久的执政期间,通过迁都关中,破戎开拓岐西之地,收归周余民,进一步完善国家机构和开创有关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方面使秦人定居关中,开辟了地域广阔、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周余民的汇入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增强了秦国力量,加速了秦人农牧文明与关中农耕文明的交融,推动了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长足发展。秦文公时代为后来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最终称霸西戎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土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秦公鼎(图源:甘肃省博物馆)

出土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秦公鼎(图源:甘肃省博物馆)

秦文公的儿子在他执政48年(前718年)时已卒。前716年文公卒,其孙宁公(或称宪公)继其祖业,立为秦侯,归葬文公于西垂(西犬丘)。礼县大堡子发现的两处秦公大墓中,专家推断其一为秦文公墓。(新甘肃综合整理)

(新甘肃)

相关新闻:【秦文化陇上人物史话之四】秦穆公的开挂人生:娶晋女、霸西戎、纳贤才

秦穆公(资料图)

秦穆公(资料图)

秦穆公,姓嬴名任好,秦文公玄孙,德公第三子。继其兄成公即位于公元前659年,在位39年,是秦国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者之一,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时,正值壮年。其父其祖为秦国奠定的昌盛基业,培育了穆公拓展实办、称霸中原的雄心。为达此目的,穆公四方求士,任用贤才,励精图治。

穆公即位之初亲自统军击败茅津之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取其地。不久,又聘能士百里溪、蹇叔使其掌国政。二人善于治国,不几年,秦国大治,国富兵强。穆公四年娶了晋献公的女儿,通过联姻密切与晋国的关系,这是件颇有历史影响的婚事,以至于后世出现了“秦晋之好”的成语,用来表述理想的婚姻。

子车戈,出土于毛家坪遗址中级别最高的墓葬。铭文“秦公作子车用,敢美武灵戮威不廷”中的秦公为秦穆公。

子车戈,出土于毛家坪遗址中级别最高的墓葬。铭文“秦公作子车用,敢美武灵戮威不廷”中的秦公为秦穆公。

不久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长时间陷入君位频更,政变屡起的困局中。秦穆公趁机介入晋国政坛,干预国君的废立,图谋培植亲秦势力。晋文公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即君位,晋国开始走出衰境,重新振兴。秦穆公也帮助晋文公成就了霸业。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一度想扭转被动局面,趁机用兵,东进中原,秦晋数次用兵,秦国难占上风。强晋扼控殽(yáo)函通道,秦受地域条件的制约,东进意图始终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调整了战略,回师西向,全力伐戎。在西部和北部大幅度开疆拓土,意在为秦国营造一个广阔而稳定的后方。

适逢此时戎王派由余使秦,给了秦国一个了解戎邦的好机会。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逃亡至戎族地区。据《吕氏春秋雍塞》等书记载,秦国给戎王送去“良宰”,即优秀厨师,诱使戎王整日沉迷在歌舞宴饮之中;又派使者拜见戎王,疏远、离间戎王同由余的关系,最终迫使由余去戎而“降秦”,成为秦国攻伐诸戎的谋士。

图为宁县子午岭。今甘肃宁县义渠戎,是秦穆公降服的十二戎之一。

图为宁县子午岭。今甘肃宁县义渠戎,是秦穆公降服的十二戎之一。

在由余的协助下,穆公的伐戎行动进展顺利。之前秦在陇右,只有武公时所设邽、冀二县,而其余地方,包括今甘谷县以西、以北,以至今清水县西南,仍为戎人所居,戎人有绵诸戎(在今清水县西南)、䝠戎(据今武山和陇西一带)、翟戎(在今临洮一带)等。穆公统帅秦军久经征战,凡其所至,戎人纷纷归附,“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使整个陇右成为秦的势力范围。周襄王姬郑闻秦穆公大败西戎,派召公姬过前往祝贺,并赠以金鼓,秦遂成为西戎霸主。

密须古城遗址,在今灵台县百里镇。秦穆公将密须古城所在的阴密县封为百里奚的采邑之地,从此,阴密古城所在地便有了百里的称谓,并沿用至今。图源奔流新闻

密须古城遗址,在今灵台县百里镇。秦穆公将密须古城所在的阴密县封为百里奚的采邑之地,从此,阴密古城所在地便有了百里的称谓,并沿用至今。图源奔流新闻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由于他在用人方面,始终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约300年之后,穆公的14世孙秦孝公,曾这样称颂他:“从前秦穆公在岐山、雍邑一带,修行德政,加强武备,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使国土拓展到黄河边上,在西边称霸于戎狄等部族,开辟了千里疆土。周天子赐给穆公霸主的称号,诸侯们都来祝贺,为后世开创了基业,功绩非常光辉美好。”(新甘肃综合整理)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