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川集团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透过一面大玻璃窗,就能看到一间墙面上挂满各种专利证书、荣誉证书的工作室,这就是“甘肃好人”柴国梁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提起这间工作室的负责人,整个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几乎没人不知道他,他就是电解班班长兼特级首席工程师柴国梁。
1994年,21岁的柴国梁走出校园后,就来到金川集团公司镍电解车间工作。从此他便与电解镍、始极片、机组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名普通员工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先后荣获“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甘肃省劳动模范”“陇原工匠”等荣誉称号。柴国梁在镍电解槽边一干就是30多年,他亲历了公司镍产能从2万吨到20万吨的跨越式增长,见证了金川镍品位的稳步提升和品种多元化的发展,专注做优“中国镍”成了他越来越清晰的人生目标。
“大家可别小看我手中这块不起眼的小不点,它就是有‘工业维生素’之称的镍。”柴国梁手中拿着直径2厘米左右的镍花说,我们从矿山下挖出镍品位不到1%的矿石,经过高硫浮选、顶吹熔炼、浇注成高硫阳极板等多道工艺,最终生产出高品质、高纯电解达到99.96%以上的镍,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
别看现在的柴国梁谈起镍冶炼生产工艺滔滔不绝,其实文科出身的他,刚入厂时,面对各种冶炼生产参数也十分迷茫。无数个夜晚,当别人已经进入梦乡时,他还在啃那些难懂的专业书籍。为了将知识学而化之、化而用之,他虚心请教老师傅,日复一日地与各种设备和材料打交道。他珍惜每次外派学习的机会,老师所讲的每一个工艺,他都反复琢磨,力求举一反三。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柴国梁随手拿起一个工友喝剩下的矿泉水瓶,看着与阴阳极液出口粗细相似的瓶身,他顿时眼前一亮,想能否利用水瓶一头大一头小的特点,控制阴阳极液位差?经过反复的实验与改良,最终他发明了能够旋转180度角的液位调节装置,从而解决了电解镍生产过程中,电解槽阴、阳极液高度差影响镍板质量的难题,目前这项研发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乐于探索、专于创新,是柴国梁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最为突出的品质。在同事们眼中他是车间的多面手,创新工作的“智多星”。他参加的“浸出——萃取——电积”不溶阳极电积新工艺项目,填补了金川电积镍产品的空白。他主创高品质电解镍生产集成装置的创新与应用项目,生产的高品质电解镍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先进企业在中高端用镍市场的垄断,抢占了国内70%的高端市场用镍。
2023年12月,“甘肃好人”柴国梁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在其2012年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作为一名劳模,柴国梁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这一身“本事”传承下去。他积极推行“导师带徒”,将导师与青年岗位人员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定向培养、专项“传技”,强调“一专”型人才塑造,打造集技术性、操作性、创新性为一体的镍冶炼人才队伍。
90后的张思洁2020年进入镍冶炼厂镍电解一车间后,就主动拜柴国梁为师。和许多刚进车间的年轻人一样,初出茅庐的张思洁因为经验不足,对于生产出的问题产品,最多只能看到问题,却找不到造成问题的原因,在师傅的引导下,张思洁少走了不少弯路。她说:“师傅每次解答我们的疑问,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而是抛给我们几个方向,让我们自己找答案,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办法,让我成长了不少。”
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如今柴国梁的工作室已有15名主要成员,其中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4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工作室荣获“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作为“甘肃好人”柴国梁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的负责人,柴国梁说:“为国家生产高品质电解镍,始终是金川镍冶炼人的使命担当。工作室将以解决技术工艺难题、技改项目为核心,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更多职工投身到社会服务中,集聚好人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让工作室成为爱岗敬业、互助奉献的传播站。”
记者:刘璐 何瑞锦(见习)
(镍都金昌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