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灾后咋快速治理 在兰高校献“技”
甘肃
站内

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灾后咋快速治理 在兰高校献“技”

原标题:在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系列报道之三

     兰州理工大学新技术提升西北地区工程项目灾害防控能力

近日,在交通运输部开展的道路工程高边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实用技术征集工作中,甘肃省的四项技术成功入选,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其中,就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董建华教授团队开发的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灾后快速评估和快速治理新技术。

该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矢志不移攻关,近年来研发的复杂环境和特殊地层条件下地下工程建造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成功应用于我国首条下穿黄河的兰州轨道交通、国家级兰州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沙湾隧道、秦裕隧道等80余项地下工程中;边坡工程灾害防控理论技术创新成功应用于拉林铁路和青藏铁路区间段冻土滑坡、舟曲泥石流与“5·12”灾后重建工程等200余项工程中;复杂黄土地形地貌场地平整和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已在甘肃、山西、河南、宁夏、青海等地区100余项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有力保障了我国“一带一路”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和长远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工程项目灾害防治提供新理念新技术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预防和减少工程项目中的灾害风险,包括在建造桥梁、隧道、地铁、建筑物等大型基础设施时,确保它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等)时依然稳固和安全。”董建华介绍,为了实现建筑物抗灾能力,团队开发了边坡锚固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地下结构加固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增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避免或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简单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工程项目更安全、更可靠,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第一次接触工程灾害防控是在研究生阶段。当时,我跟着导师研究如何提高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次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董建华回想起去四川地震灾区做调研时,看到许多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损失。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工程灾害防控的重要性,以及这项工作对社会的巨大价值,从那时起,他决定将工程灾害防控作为研究方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尽一份力。

二十多年过去了,董建华实现了当时的目标。其边坡工程灾害防控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成功应用于拉林铁路和青藏铁路区间段冻土滑坡(治理后经历玉树和玛多两次7级以上强震考验)、舟曲泥石流与5·12灾后重建工程、成武高速高边坡专项治理、黄河上游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等200余项工程中,部分成果已纳入《甘肃省滑坡防治结构技术规程》《黄土地区边坡柔性支挡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为灾害防治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部分技术正在产品化,可望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系列产品。成果能为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提供部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将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研究同服务地方相结合

二十多年来,董建华教授团队以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经过长期积累,围绕西北地区岩土与结构防灾减灾问题,潜心攻关,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赢得业内交口称赞。在众多研究中,董建华最引以为傲的是关于边坡锚固、地基处理和地下结构的新技术。这项研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我们开发的边坡锚固技术,通过在坡面上安装特制的锚杆,能够有效防止滑坡的发生,地基处理技术则通过改良土壤和增加支撑结构,确保建筑物在不稳定的地基上也能保持稳定。”董建华介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这些技术尤为重要。这项新技术已经在多个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兰州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边坡/基坑加固技术以及地基处理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确保了新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兰州地铁的施工进程中,基坑技术和地下结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地下结构施工中所遇到的难题,为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兰州市周边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里,团队的技术助力加固多处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域,极大地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成效,充分展现了其在保障工程安全与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和巨大价值。”董建华说。

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开发更多适用技术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之上,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屡见不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开发适应甘肃地质特点的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展望未来,结合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方向,董建华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开发更多适用技术和方法,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助力强省会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潜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研究多灾种综合防治策略,基于科研成果向政府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协助制定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的防灾减灾标准和规范,推动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章可循;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些都是董建华将要去实现的事业。

“以问题为导向,做科研要解决问题。”这是董建华时常对学生谆谆教诲的话语,同时也是其科研精神的生动写照。他深知科研不应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要紧紧围绕现实中的问题展开,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理念,促使他和他的团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行动,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董建华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这种宝贵的科研精神,激励着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宝丽

(兰州日报)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