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域、环境、民族不同,饮食亦各地有别。八大碗,多流行于西北、西南、中原之地,碗大小有异,其所装食材,均体现本土特色。皆以肉食为主,粗豪中色味齐备。八碗一排,犹如八山,巍巍乎齐峙,凹陷处,则汤汁热绕,一筷入碗,肚定而神驰,其爽,其乐,人生快意,莫不如此。
八珍八碗,何等的意气奋发。
八大碗之由来,有八仙、赵子龙、隋唐、苏东坡、满汉全席、康熙巡游诸说,亦有叫八大碗的人称之。但以八仙之说广为流传。
其寓意,取发达如意,言四平八稳。多以宴席为主。其源于宋代宫廷,后兴于民间,流行则于明、清两代,《中国饮食史》云:汉族在明朝就有五割三汤之俗,谓之八也。
碗以青瓷大碗为主,用时以毛竹筷。满汉全席中称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又以食材不同,分硬八、中八、水八。此不论荤素,均以八碗为准。硬者,指鸡、鸭、鱼、牛、羊、海参等;中为扣肉、甑肉、鲊肉,以猪肉为主;水指豆类产品。统称:硬八大碗、中八大碗、水八大碗。
煎、炸、煮、炖、蒸,各显其能,尤以蒸为尚,以炖为先。大汁大芡,大碗盛放,展其气势也,衬碗底者,则以洋芋、白菜片首选。
八仙桌多摆于庭堂,配椅凳,东西南北各二,坐客八,以东为主位,其椅高于其他。上碗顺序:头鸡、二鱼、三肘子、四丸子,七肠八肚,酣畅淋漓。头道上鸡,取谐音,鸡者,吉也。故有无鸡不成宴之说。高明厨师者,皆宽身腆肚,肩撘毛巾,“焯水去腥,煮肉断生;炸肉上色,改入定碗;蒸肉出油,再蒸入味。”出锅扣碗,勾芡呼之。上碗者,均练就功夫,一定二扣,双碗沿合,其势,犹如杂耍,非有此能耐者,莫敢称上碗者也。
北地八大碗,多以扒肉条、焖肉、酥鸡、丸子、小炒、清炖鱼、清蒸羊肉、八宝饭为主,兼以食客口味,或荤或素调整。其集大成者,均有一道为招牌菜,代代延续,秘而不宣,一味压千菜,十里闻香,车马塞道,盛景毕现,烟火之处,食客大乐:有八大碗处,胜于仙境也。
凉州八大碗兴于何时,无确切史料。其风行明、清,民国时为盛。言云:八仙桌,坐八客,摆八角,四荤四素食八菜。面鱼子,肉丸子,几片发菜转圈子。可见其食客喜之爱之深也。
食八大碗,犹过节也。坐上席者,称席总爷。其不举箸,他人皆不能动筷。尤为上丸子时,席总爷先挑一肉丸置于盘中,再搛一丸,拱手一请,他人谦让,遂挟丸至口。若有不晓事者,先举箸挟之,席总爷会怫然不悦,气性大者,以为不尊,甩袖而去,一桌不欢,主人亦不喜。宴席者,亦似社会,其规矩繁多,稍一不慎,八碗变八怒,客不欢,食亦无味也。
后桌以圆为主,以十人为限,又云十全十美。饮食之道,实为人道也。世相百态,尽藏其中焉。
现八大碗又流行,此亦为必然也。糟肉、扣羊肉、手工丸子、八宝饭、蒸羊肉、清炖肉(或炸带鱼)、炖排骨、发菜汤,凉州八大碗,碗已为代称。一碗糟肉,肥而不腻,合页夹之,汁亮肉酥,满口生津。其手工丸子,拍肉为泥,糅以馍渣,炸至金黄,沥油爽嫩,若入口不香,齿不生津,难称其凉州肉丸子也。
食不诱人,文旅难兴。 现烧烤、撸串布于大街小巷,千人一面,万口同调,食则食矣,总不似八大碗豪爽。 食兴则街兴,街兴则人兴,人兴则气聚,气聚则财旺。 或说夜经济,实为食经济也。 一碗在手,肚内大定,青花大碗,巍于面前,万千气象,皆入碗中,来一桌凉州八大碗,不枉来一回凉州,汉唐风采,赫赫煌煌,美美与共,一城透香。 皆曰: 食在凉州矣!(文/李学辉)
(武威文艺联合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