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凉州乐舞破茧成蝶:西凉乐舞的畅想

用凉州乐舞破茧成蝶:西凉乐舞的畅想

翻开武威的历史,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金戈铁马中的宁静;驰骋武威大地,文化的多姿和厚重令人目不暇接。

“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武威,西汉时期的移民、屯田,使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汇;西晋末年,前凉张轨的治理,使大批中原人士移民投奔,把中原的文学艺术和儒家学说、科学、技艺带到了凉州,西部的文化、生产技术传入凉州,使前凉时期凉州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而发展成熟的五凉文化奠定了河西区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五凉政权行走在与汉文化融合的路上,之后隋朝兴儒、西夏重儒,凉州的文化总是在传承、创新、融合中绵延流传。

现在的武威,有被史学界尊誉为“石窟鼻祖”“石窟源头”的天梯山石窟。它有三个特点,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我国研究石窟历史和石窟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鸠摩罗什寺,是鸠摩罗什初入讲修和舌舍利安顿之地。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是第一个用通俗易懂的汉语翻译并讲述佛经的人,开辟了译经史上的新纪元。两代帝王为抢夺他而发生战争。有规模宏大的武威文庙,匾额密布,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有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雷台,被史学界称为丰富的“地下博物馆”。有“天下第一天书”的“西夏碑”,它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及政治人文、藏传佛教等的重要依据……

曾经的武威,古凉州,曾是汉唐之际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兴盛的凉州、边塞的凉州,走入文人的笔下,留下诸多传奇。在中国的唐宋诗词中,边塞诗400余首,歌咏凉州的诗词100多首,更不说汗牛充栋的史志、典籍。现在的武威,国家级、省市级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凉州文化的各项研究,成果丰硕。古城建设日新月异,文化基础设施高标准谋划,凉州乐舞走出城门,走向博物馆、走向抖音。

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畅想——以凉州乐舞为突破口,通过它的重生,以文促游,以游兴业。

一、为什么要以凉州乐舞作为突破口

1.凉州乐舞本身的舞台特性。如上所述,武威的历史文化,厚重、奇特,都具备创作的特异性。但有些文化内容,它只能仰望;有些文化内容,可能是个故事,但不一定能成为舞台艺术故事。而凉州乐舞,作为宴乐,它为舞台而生,又在4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荣舞台不断融合、创新,它集说唱、百戏、演奏、舞蹈于一炉,观众的欣赏需求、娱乐需求、求知需求全部得到满足。

2.凉州乐舞的异域属性。融合龟兹等西域舞蹈和器乐的凉州乐舞,能够满足人们对异域文化、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感,而这些是吸引旅游人群体验凉州文化的“卖点”。疫情过后,人们的旅游心理发生了新的变化,单纯去景点打卡的旅游正在消失,主题旅游、亲子旅游、求新求知旅游正在兴起。成功的案例,就是陕西霓裳羽衣舞及其系列“长安十二时辰”等的火爆。

3.凉州乐舞漫长的形成及其影响。与龟兹乐等一同被掳获而来的,还有鸠摩罗什;与凉州乐融合的是中原奔逃避难士人带来的清商乐;与西凉乐舞一起流入中原的,还有佛教文化;影响佛石窟壁画、造像的是西凉乐舞……所以,西凉乐舞可能是一个点,但它在漫长的400年间,串起的是凉州文化的林林总总。

二、打造凉州乐舞的设想

1.复原凉州乐舞。凉州乐舞及其器乐,广泛地存在于史书典籍之中,存在于陆路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和塑像中,将二者结合,有典有据地复原凉州乐舞基本舞姿、形态、服饰;追踪凉州乐的流向,从遗存里找到凉州乐的原始片段,将其作为凉州乐复原性创作的基础资料。要激起凉州乐舞的“研究热”,这个可能是主要方向。而这样的研究,还是大量凉州乐舞艺术作品的创作基础,也是外宣的基础。

2.创作凉州乐舞艺术作品。凉州乐舞作为成套的宴乐,在适宜的场所演出是一个方向,但更重要的方向在于,创作一个以凉州乐舞为主要舞蹈内容的艺术作品。《丝路花雨》之所以盛演不衰,还催生了舞蹈种类“敦煌舞”的产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反弹琵琶”等优美敦煌壁画舞姿的新奇,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符合人们“真善美不分民族地域”这样的道德鉴赏和美学需求。凉州乐舞要成为吸引游客趋之若鹜的热点,就要构建一个故事。

3.开发景区路演演出。在古城、景点、博物馆,有分工、有主题地策划、编排移动式演出,类似路演。规模不必大,但要精致。演员不必专业,但要表演到位。虽然是片段式的演出,但要强调欢快、吸睛甚至可参与。通过实景的演出,激发网络关注,吸引游客网红打卡。

4.注重地方艺术资源优势发挥。在创作、编排中,发挥本地艺术人才资源优势。“大家”固然有“大家”的眼界,但也有对地域文化的不熟悉,有容易套用自己固有模式的“执着”,而游客的旅游心理、观演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及时捕捉。唯有本地艺术人才资源,才能全面了解本地文化,怀着一腔拳拳之心,悉心创作,形成成本小、易创新的优势。(凌彤)

来源:武威文体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