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敦煌莫高窟艺术》——在这里找到关于敦煌的疑问与好奇的答案
“敦煌三书”之《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从艺术风格到时代特征,从追溯源流到内容大观,从建窟历史到未来展望……种种关于敦煌的疑问与好奇,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精彩书摘
敦煌艺术
常书鸿
几句历史的话语
敦煌是甘肃、新疆交界处河西走廊最西的一个国防要口,是世世代代祖国儿女们用血肉所戍守的边防。
由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沟通东西交通的道路是以天山为界的南北两路。南路由敦煌到罗布淖尔转和阗(1959年更名为“和田”——编者注),越葱岭;北路经吐鲁番、库车、喀什噶尔,越天山。这两路都以敦煌所属的玉门关为出发点,所以敦煌便成了东西交通的要隘。汉朝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玄奘三藏西行,元代马可•波罗东来,都是经过此地的。所谓“阳关大道”,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那个时候形容敦煌在中西交通要道上给予人们深刻印象的光景。
敦煌这个历史的都城,一方面是文化荟萃的中心,另一方面是交通的枢纽。它自己有肥腴田亩,再往西去,就是寸草不生的无尽沙漠。西行沙漠的中古时代的旅客、行商和远征的战士们,必须将这个都城作为囤积粮秣和商货的地方,因此,“货通胡养,市日数合”,使敦煌形成了瀚海的良港。
▲莫高窟第303窟 主室东壁下侧 供养人牛车(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艺术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的。据唐武周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记,莫高窟创建于苻秦建元二年(366),那时正当五胡十六国;敦煌是处于全国最平静的地区,这个祖国最重要的文化宝库因此得以保留下来。它是如今中国三四千年浩瀚的历史中用色彩和形象来表现得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页。自从4世纪创建,一直到14世纪的元代为止,敦煌艺术有其整整10个世纪1000年继续不息的生发、滋长和分段演变的过程;它是中国艺术史上工人画与文人画分野中,属于画工们的集体创作,是英雄的劳动人民无上光荣的天才的表现。……
怎样来认识敦煌艺术
从内容上来说,敦煌艺术主要是围绕着佛教故事及经典创作的。无疑地,宗教在当时起着麻醉人民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从敦煌艺术创始的时代,统治中国西北部的北魏太祖拓跋氏,就是以提倡佛教为手段,企图把天国的神权和地面的王权联系起来,使人民服从神,也就是服从王。在当时社会的精神领域中,普遍受了佛教教义的影响,将秦汉以来“求仙入道,长生不老”的欲望,变为“行善礼佛”“往生不死”的观念。一部净土《阿弥陀经》,传到了中国就改为《无量寿经》。于是艺术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采用的那种“鉴贤戒愚”和“颂功颂德”的零碎标榜题旨,改为统一的、总体的以如来佛为首的善行模拟,以佛本生经与佛传本行经所载的故事,来烘托出一个享尽人间富贵、快乐的悉达多太子。他为了世间不受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而以自己的出奔山林、苦行成佛来拯救世界。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一般,这种“牺牲的善行”,在封建社会中起了不小的为统治者麻醉人民的作用。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敦煌艺术的内容中,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类似尸毗王的剜肉喂鹰、萨埵那的舍身饲虎和须达拿的施象被逐等故事。
▲莫高窟第254窟 南壁 萨埵那太子本生 孙志军 摄影(敦煌研究院供图)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敦煌艺术仅仅是宣传佛教的工具,这里更为重要的是:被压迫的人民通过被迫受雇而从事宗教艺术的创作,所透露出来的是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感情和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生活形态。
例如被隐藏在壁画角落所描绘着的、穿插在法华经变与佛本生故事画中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作者是如此亲切而愉快地描绘着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耕作、洒扫、喂养牲口、推磨和拉纤……在西方净土变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用极瑰丽的色彩来描写西方极乐世界,那虽然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天地之别,却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的要求和愿望。例如在《宋国夫人出行图》和一些供养人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此外,供养人画像和非佛经故事画的地位和数量,随着朝代(更迭)逐渐提高和增加。这一切都说明了来自民间的画工们用现实的生活形象来代替空泛的宗教内容,“人”在壁画中代替了“神”的地位而逐渐成为主体。
▲莫高窟第329窟 乘马的文殊 初唐 吴健 摄影(敦煌研究院供图)
这些被奴役被迫害的善良的人民艺术家,把自己的苦难寄托在描写菩萨的笔墨间。偶尔在大幅壁画的墙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小小题字:“为先亡父母、见存妻孥祝福消灾,敬造菩萨像一躯。”类似的文字使我们仿佛见到,当时在荒凉无际的沙漠里的洞窟中积年累月劳苦工作着的画工,他们在为雇主祈福之余,也悄悄地、虔诚地企图通过自己忠实从事的艺术创作来为自己的亲人消灾。面对着高大、硬实不可移动的墙壁,作画的人是没有丝毫便利可取的。想想看,在一个阴沉暗黑、仅仅靠入口的阳光照耀的洞窟里,有时微弱的光线仅能辨识十指,画家在高达数十米的梯架上,仰天对着窟顶藻井,或匍匐在地面小不可容膝的洞角里,一点墨、一条线、一片颜色地把那些富丽堂皇的建筑、含有几百个到几千个人的大场面构图,严肃工整、毫不苟且地画出来,我们是应该向他们学习的。过去在西洋美术史上,我们读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师米开朗琪罗,为画教堂、皇宫的壁画,五年的屋顶工作,不幸使他养成双目上视的残废病态。而在中国,在敦煌的469个洞窟中,该有多少不知名的“米开朗琪罗”在沙漠边塞中默默无言地完成他们光辉伟大、流传于世的创作。
敦煌艺术,使我们首先受到感动的,不是它的宗教内容,而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坚毅、朴厚的优秀性格。
这样伟大的艺术宝藏,如果不在敦煌,不在莫高窟469个洞窟里面,是不容易获得完全印象的。我们在北京看敦煌展览会时必须了解:今天陈列在眼前一幅一幅的小画,是从有组织、有布置的整个敦煌壁画结构中所割切下来的片段。实际上,敦煌艺术都是大块壁画配合了塑像、藻井、边饰及地面的花砖,与整个洞窟建筑结构不可分开地合成的一个整体。差不多每一个空间,都是荡漾着同样的空气与同样的情调,这种全盘的设计与整体的表现使身处其中的人,从视野的接触所发生出来的内心共鸣,是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人力量的。然而这却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笔下、美术史上从来也没有提到过的无名画工艰苦劳动所创造,遗留给我们的最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