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鹅为什么在这里驻足?
看看西固达川镇的水文章
美不胜收的“三江口”
天鹅(资料图)
扫码看详情
秋日的暖阳下,走进西固区达川镇岔路村,繁茂的枣树、干净的村道、常年栖息各种鸟类的芦苇荡、浩浩荡荡的河水……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这个依河而生的小村庄,是黄河与湟水河、大通河的汇流之处,故被称为“三江口”。在这里,春天芳草遍地,夏日绿波万顷,秋季芦花满天,隆冬百鸟酣栖,既能看到西北粗犷的自然风光,也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当地村民正在切身感受着我市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变化。
1
“三江交汇”的那些事
每一条河流都有其渊源和故事,而河流交汇处更有些许神秘色彩。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道呈现出“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了庞大的黄河水系。
湟水河和大通河均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其中,湟水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海晏县,经青海平安、乐都、民和后从享堂峡进入甘肃,在红古区海石湾与永登县方向来的大通河交汇。壮大后的湟水河经红古区后从达川上车村入境西固区,并在岔路村和河咀村两村交界处汇入黄河。三河交汇,在这里形成了最宽达3公里的“黄河宽谷”,水面宽阔,水平如镜,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沿岸湿地总面积1500亩,主要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湿地面积宽阔并具有典型性。
如此说来,“三江口”其实是3条河的汇流之地。至于为何要叫这个名字,当地村民也无法解释,只是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叫的,延续至今。站在河岸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交汇处。”你若是每年5月份来,黄河是清澈的,湟水河则更为浑浊,两河交汇处可以看到‘泾渭分明’的现象。“达川镇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泾渭分明”是一种十分神奇的自然现象,由于不同河流的密度相差较大,交汇时不容易相融,于是就出现了同一片水,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
其实,”三江口“的神奇不仅仅是”泾渭分明“的壮美,我们还可以细品这里的生态环境之美。向西远眺,焦家桥横跨湟水河,轮廓分明,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便利;上游淤泥的沉淀在交汇处形成特有的一大湿地,是鸟儿的栖息地。向东望去,三河之水顺流而下注入八盘峡水库。北边,是1200亩的芦苇湿地,为兰州市芦苇面积最大的地方,芦苇间裸露的滩涂上自然形成了一座座小岛,成了鸟的天堂。时下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盘根错节的老枣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倒映在平静的水面,真是如诗如画。而远处连绵的青山,像士兵守卫着这方水土。蓦然回首,掩映在芦苇荡里的几处人物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一人牵着毛驴缰绳,骑在毛驴上满脸笑容的媳妇吆喝着“回娘家”;“二婶子的幸福生活”雕塑中,二婶子正给小孩讲故事,而头裹毛巾的二叔正仰望青天,享受着幸福。
来过这里的人们不禁惊呼:”好一个当代版的‘世外桃源’,让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
2
村民与白天鹅的故事
自然生态环境好,还需人类精心守护。
“2017年初冬,我们在巡河过程中看到河咀村附近的水面上有一只白天鹅,正当大家走近看时,白天鹅快速离开了。”岔路村村民刘海凤回忆说,那是当地村民第一次在“三江口”见到天鹅。后来,那只天鹅又飞了回来,还带来了一只同伴。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后,两只天鹅飞走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初冬时节,又飞来了8只天鹅。从此,每年冬季都会有天鹅来此栖息,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到2021年冬季,天鹅数量猛增到37只。与此同时,其他水鸟的种类也在增加。湿地内初步记录有鸟类11种,记录到湿地水鸟6种,有赤麻鸭、绿头鸭、野鸳鸯、白鹭等,湿地生物多样性更加凸显。
白天鹅等珍稀鸟类对环境的要求高,而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来“三江口”过冬,足以证明这里的自然生态好、环境优美。近年来,西固区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是一名村级河长,管辖1.2公里的河道,3天巡查一次,巡查是否有乱倒垃圾、尾菜、秸秆等现象,并捡拾垃圾。”上车村村委会副主任达朝明是土生土长的达川镇人,在他的记忆中,以前“三江口”周围是一片荒滩地,虽有芦苇但面积很小,遍布的大小水坑都是黑水,蚊虫飞舞,臭气冲天,环境比较差。但随着西固区一系列的综合整治,现在的“三江口”环境越来越好了,芦苇荡面积不断增加,河水清澈了,水鸟增多了。“看着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特别自豪。许多村民自觉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无论是十多岁的孩子,还是年长者,都喜欢在茶余饭后到河边转转,既看风景,也顺手捡拾垃圾。”达朝阳说。
“我们镇、村(社区)组织干部职工、志愿者每天巡查河道,捡拾芦苇荡里的垃圾。到了候鸟过冬栖息时,志愿者及当地村民自发地向候鸟投食。“达川镇党委副书记吕文婷说,关爱自然环境、爱护候鸟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志愿者和村民的共识,并号召更多市民和游客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珍爱候鸟的行动中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让“三江口”的生态环境变得更美丽,让更多的水鸟来黄河兰州段栖息。
3
环境改善带动经济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是一空话,这句话在“三江口”得到了实践。
清凉避暑、休闲采摘、团建研学、户外露营……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达川镇持续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重点打造“三江口”、达家台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田园景观、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如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景观越来越多,“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也实现了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据粗略统计,今年至目前,达川镇农业增加值完成4040万元,增速为1.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850元,增速为9%。
记者在达家台的兰州农作物育种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园区)的试验田里看到,玉米棒子个个颗粒饱满,绿油油的秧苗下冒出土的是绿萝卜和胡萝卜。“这个园区以达家台为中心,规划建成一个集农作物品种科研创新、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任翔说,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3500万元,计划分两期实施,建设周期为5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兰州乃至甘肃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基地,同时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正在该基地采摘“黑美人”西红柿的河咀村村民陈丽丽说:“我家就在达川镇,每年在农业产业园区打工6个多月,每天收入120元。由于离家近,我既干了家务活,又能在闲暇时间在园区挣得一份收入,感觉很满足。”据悉,达川镇探索“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形成能人带动型、生产发展型、入股分红型、劳务用工型模式,推动发展“党员+扶贫协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成立绿源、聚源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20户农户致富增收;鼓励本地农业公司及合作社就近吸纳劳动力到产业基地务工,既带旺了地方产业,又解决了村民务工问题。
除了农业,达川镇还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式,位于达家台的赛德酬勤马术俱乐部就是一个典型。“我们以马术运动为特色,开展精致的户外露营服务,开发室内卡丁车、定点热气球等新兴休闲娱乐服务,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在城市周边享受悠闲的户外体验。”甘肃赛德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说,赛德文旅成立西固区分享赛德农场,引入鸵鸟等特色化养殖产业,并联合当地农场、村民,丰富农产品种类,开展线下展示营销以及线上电商销售,让旅游带动文化传播,让文旅推动农业发展,让当地实现乡村振兴,以点带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达川镇镇长何永功说,达川镇将依托百年枣林、千亩芦苇和千亩湿地等自然资源,着力发展“天鹅经济”,修建沿河木栈道、停车场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修建大型滑冰场、餐饮生态园、购物一条街、马术体验馆和特色采摘园,形成看、玩、吃、乐、购的文旅产业链,全力打造“达川水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兰英 滕效宏 赵雨欣 车丹清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