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将资源禀赋变为发展动能?在强县域行动中,会宁县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新路——把小杂粮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小杂粮”已变身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晚上六点,会宁县垚鑫杂粮美食店的厨师们正在忙着为顾客烹饪美食,食客们相聚于此,只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

垚鑫杂粮美食店老板杨军:
“顾客来我们店多数是为会宁的胡麻油和杂粮而来的,吃杂粮的人特别多。”

杨军口中的胡麻油和杂粮,正是会宁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在甘肃骏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罐装车间里,一桶胡麻油只需十五秒钟就罐装成功。

甘肃骏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英:
“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我们的亚麻籽油产值达2000万,年销售额为1200万。”

由于气候温凉干燥,会宁县是亚麻籽的最佳生长地带,种植亚麻籽也因此成为了当地不少百姓的致富密码。

甘肃骏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英: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当地合作社种植大户中收购亚麻籽900吨,带动农户300多户。”

随着传统人工榨油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何在机械作业中保留手工榨油优势成为了新的挑战。

甘肃骏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英:
“采用古法压榨,能更好地保留亚麻籽油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脱水、脱脂、脱色等现代化工艺,去除亚麻籽油中的有害物质,改变亚麻籽油的口感。”

会宁小杂粮品种繁多,从传统走街串巷吆喝到无人售货机自助服务,销售方式在改变,纯天然的品质却始终如一。

发滋瑞小杂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遵义:
“我们的原料基地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咱们牵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部分是和农户签的订单。绿色食品认证将近5万亩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4.5亩,一共将近11万亩。”

近年来,会宁县加大了小杂粮产业园的建设力度,除了订单农业助力百姓致富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模式,使小杂粮的发展更快更稳。

发滋瑞小杂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遵义:
“现在正在西城产业园建新厂,那个厂子如果建起来投产的话,今年产值就能达到7个亿,3年以后这个产业链的销售要达到10个亿,新厂建起来职工也会更多了。”

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的会宁县所产小杂粮主要包括豌豆、扁豆、凉谷、香糜、莜麦、甜荞、苦荞等7大类,分布于全县28个乡镇,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通过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会宁成为了西兰线上的绿色产业基地,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会宁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尚学森: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高效丰产技术,加大小杂粮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让会宁小杂粮走进千家万户,推向全国。”
白银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张晰 王磊 魏瑾(白银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