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喧嚣猴儿嬉闹 这座千年地下“动物园”萌翻了

羊群喧嚣猴儿嬉闹 这座千年地下“动物园”萌翻了

原标题:打开眼界 马嘶牛叫 鸡鸣犬吠 羊群喧嚣 猴儿嬉闹

     一个埋在地下的“动物园”

彩绘木坐狗

彩绘木坐狗

彩绘木鸡

彩绘木鸡

彩绘木羊群 彩绘木鹅群

彩绘木羊群 彩绘木鹅群

彩绘木鸡栖架

彩绘木鸡栖架

彩绘木马

彩绘木马

彩绘木猴

彩绘木猴

彩绘木卧狗

彩绘木卧狗

彩绘木舞俑

彩绘木舞俑

彩绘木牛拉犁

彩绘木牛拉犁

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埋藏着一座座“地下动物园”。当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彩绘木雕——鸡、鹅、犬、猴、牛、羊、马重现天日后,人们在惊叹汉代木雕工艺精美传神的同时,仿佛连阴冷死寂的地下世界都因这些动物们的存在瞬间活泛起来。瞧一瞧,姿态各异的各种狗、神气活现的大公鸡、抓耳挠腮的猴子、温顺散漫的羊……仿若时空倒转,那狗儿跑,羊儿叫,猴子在厮闹的古代庄园的生活场景会如蒙太奇般闪现在我们眼前。

时光逝去不复返,世代更替早换了人间。可当磨嘴子汉墓中的这些动物木雕们置于眼前时,仿佛支棱一下耳朵就能听到牛叫马嘶,羊声“咩咩”,伸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曾经鲜活的每一只可爱的动物们!

壹 千姿百态犬、鸡、猴……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雕动物中没有珍禽异兽,几乎都是人们常见常养的家畜家禽,譬如,牛、马、羊、犬,及鸡、鹅、鸽等,另外,还有只猴子,估计也是人豢养了玩猴戏的。没有珍禽异兽才显出浓郁的田家生活的气息,才最接地气,让后世人感受到2000多年前河西一带先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木雕动物所用的木材也不是什么珍稀木料,而是就地取材,用的是当地最易得的松木、杨木。要知道,松木、杨木是木质比较松软的材料,用松软的木料做木雕,自然比较省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赶工大批木雕明器以备丧葬之用。

木质既然不细密,雕工自然无法细腻到纤毫毕现,磨嘴子汉墓的木雕是大刀阔斧的雕工手法。有的动物是用一段木头整体削斫而成,如木猴、木鸡、木狗等;有的则分别雕刻出动物的头、躯体、四肢、耳朵、尾巴等,然后组合在一起,如木牛、木马等等。是独木削成,还是用各部件组合,取决于所雕动物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像牛、马这样的大牲畜就要部件组合啦,像鸡、狗这样的小件木雕就用一段木头削斫削斫就成了。组合而成的大件木雕,大概是费心费工更多吧,看起来就细致写实得多,而小件木雕呢,手法就简洁了,削出个大样子就成。

偏是大刀阔斧、手法简洁、造型随意的小件方才显出所雕动物们的动态之美,更表现出汉代雕刻艺术的雄浑拙朴、粗犷大气、简洁传神的风格。就因为粗放的刀法,才使匠人们舍弃了各种动物繁杂表现,却将动物最本真最传神的特点集中夸张地表现出来,通过动态变化简洁明快地反映在木雕的细节上,神态动作抓得十分到位。

且看看两只彩绘木卧狗。同是卧狗,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姿态:一只头、躯体、尾巴伸长成一线,懒散无聊地趴地歇息,耳朵却竖起来,很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一只就像我们常见的狗狗那样,卧地抬头,嘴巴半张,看它抬头张望的神态,那是一副随时准备一跃而起的心态;再看那只彩绘木坐狗,尾巴拖着,头半仰,一看就是只小狗,正呆萌地看着主人等喂食呢。

还有造型非常简洁的木鸡,虽只寥寥数刀,就将公鸡高傲的气质瞬间呈现在人面前;还有那只木猴,刀工简直太简略了,大刀阔斧地就斫了那么几刀,一只抓耳挠腮的猴子却已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就这么粗放的雕刻,却让人似乎能听到猴子“吱吱”地乱叫声,还有扮鬼脸的滑稽样儿。

“地下动物园”的动物们还有很多,没法一一描述了。看着这些生动鲜活的木雕,我们在赞叹古代匠人鬼斧神工的同时,是不是对那个自己动手造出各种玩意儿的时代也很神往呢?那些接地气的、拙朴的、生动的木雕小动物要比我们能买到的各类精致玩具更能牵动人的心灵吧。

贰 世俗世界,地下呈现

武威磨嘴子汉墓中,不只是有鸡、鹅、犬、羊、猴,还有侍者、仆人、护卫、艺伎等等,凡是一个地主或庄园主生前所拥有的、或者想拥有的,都竭尽所能地照样搬到地底下,以便在另一个世界过着与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

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仪,这种传统在盛行孝悌观念,讲究厚葬的汉代更是达到极致。别说一个庄园主只把生前所享用的奴仆和财物搬到墓里,西汉的皇帝都有本事把整个长安城按比例复制到帝陵中去。以现代人的观念,“事死如事生”自然是大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愚昧行为,可换个角度看,正是古人因为对死后冥界的迷信,才会有古代社会文化信息或完整或片段地留存在地层中。数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几度兴废,“宫阙万间早做了土”,今日世界哪里还能觅到古代社会生活的丝毫踪迹呢?但我们的先人却因为讲孝悌,重厚葬把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信息都埋藏在地下了。

就如磨嘴子汉墓这些鸡、鹅、犬、羊,人物、车马……若再推而广之,再加上嘉峪关的魏晋壁画砖所反映的河西地区的田园生活画卷的佐证,若有一只神奇的手把这些木雕明器,把地底下所有的一切瞬间复活,大家想象一下,会看到什么——

马嘶牛叫,鸡鸣犬吠,羊群喧嚣,猴儿嬉闹,牛车往来,轺车出行……一派热闹富足的田庄生活画卷!这大约是2000年前河西地区的田庄,有农业、有畜牧业,养蚕缫丝,纺丝织布,自给自足,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田庄生活大约就是这样子吧。磨嘴子汉墓的木雕俑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两千年前的世俗世界、田庄生活的生动场景。

相关新闻

知识点

殉葬制度: 从活殉到明器俑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与生前相同的生活,生前所享受的一切都应该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残忍野蛮的殉葬制度便出现了。把活人或活的牲畜同死者一起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的亡魂在另一个世界享福。活殉制度在商代时极为盛行,商朝奴隶主大肆用奴隶、战俘等殉葬,除人外,还有活的牲畜,譬如马、狗等也用来殉葬。考古发现,商代奴隶主的墓葬中殉葬的人、畜的累累白骨触目惊心。

殉葬制度一直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始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至少从春秋时期开始,活殉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活物殉葬,俑也因此成了明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活殉,俑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譬如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陶质俑,而磨嘴子汉墓的俑多是木雕俑。另有瓷、石或金属制品的,如从雷台汉墓出土的著名的铜奔马就是金属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室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再现当时社会的风尚。俑也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陈曙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