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堡黑松驿太顶了 把苍凉悚然的气氛拉满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原创 > 正文

丝路古堡黑松驿太顶了 把苍凉悚然的气氛拉满

文/杨文远

五里十里雨浪浪,骑马萧然行涧冈。

水深泥浊丐汤沐,日暮天寒呼酒浆。

孤犬当门黑吠影,疏灯倚壁青摇光。

高歌夜半惊山鬼,崖谷四应秋声长。

清·施补华——《黑松驿》

这首诗是左宗棠幕僚、清诗人施补华描写黑松驿的一首传世诗作。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也写到了黑松驿:“这晚住在黑松堡,曹能命兵丁在镇外四周放哨,严密守望。次日清晨放哨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回报,派人一查,所有哨兵都死在当地,颈上都挂了一串纸钱。”

金关银锁古浪峡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金关银锁古浪峡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在甘肃古浪县古龙山与铁柜山之间,有一条长约9公里,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只有100米的峡谷,它就是“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号称“金关银锁”的古浪峡。而丝路驿站黑松驿和城堡正好位于古浪峡与乌鞘岭之间的中心点上。

民国十八年(1929年),古浪发生大地震,黑松驿城堡被夷为平地,其城墙遗址在今黑松驿镇依然可见。

黑松驿,距离古浪县城约15公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境内很早就有先民们生活的身影。

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后,西汉王朝陆续在河西建郡置县,于今古浪境内黑松驿设置苍松县,隶属武威郡管辖。清著名学者张澍考证, 汉苍松古城就在黑松驿。

隋朝,在古浪峡口设昌松县。

林则徐、于右任等名士曾在黑松驿留下过印记 李柱 摄

林则徐、于右任等名士曾在黑松驿留下过印记 李柱 摄

早在唐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便看准了古浪峡的优越地理位置,惊叹其地乃天然之战略要塞,于是在古浪峡口修筑了一座城池,定名为和戎城。

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古浪县志》中对此也有记载:“古和戎城唐郭元振所筑,县南十五里,旧址犹存。”

黑松驿所处的龙沟河谷一带,唐时称为洪池谷,历史上或游牧民族驻牧,或汉族驻军屯田。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曾到过黑松驿,所作《昌松东界山行》写的就是唐代洪池谷的景色。

“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之古浪峡山花烂漫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之古浪峡山花烂漫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上世纪50年代,在黑松驿驿境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彩陶,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是一件东汉中央政府颁发的只有县级政权以上才有的标准量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当地农民从黑松驿南城门坍塌处的瓦砾堆中,挖出足有门扇大一块石匾,上书四颗大字:“凉庄保障”。专家认为,这块石匾就是镶嵌在城门洞上面的横额,这无疑更凸显出黑松驿特色文化品位。

这些出土文物充分表明了黑松驿历史悠久,见证了黑松驿历史的兴盛。

实际上,黑松驿驿站虽历经2000多年,按说应该是比较有名的古驿站城堡了,但却在更早的史书上鲜见记载。

据乾隆十四年修《古浪县志》记载:堡墙高三丈,开南北两大门六小门,内有九井,形似“纱帽”,宅在全盛时期,人烟稠密,市面繁华,有“小凉州”之美称。

同年成书的《五凉全志》也记载:黑松堡,筑建年份无考。

民国时因地震倒塌的黑松堡,究竟修筑于何朝何代,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空中俯瞰古浪峡谷夏日美景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空中俯瞰古浪峡谷夏日美景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干部杨文科多年从事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熟谙当地历史文化。

“如果说要考证黑松驿城堡修筑年代及其背景,凉庄保障四字中的‘庄’字,是最关键的一个字。”杨文科表示,因为庄是“庄浪”的简称,而庄浪作为地名在河西出现,应该是有时间上限的。

杨文科介绍,近现代,林则徐、于右任等历史名人均在黑松驿留下过印记。

这是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被革职西去伊犁途中,到达武威境内后,先是夜宿乌鞘岭山脚下民房,早晨方开始攀登乌鞘岭,到了黄昏时分,林则徐一行才抵达黑松驿。

杨文科补充道,在古代,交通工具多以车马为主,大多时候,行人都是徒步行走,无论是东来越乌鞘岭穿古浪峡者,还是西往穿古浪峡越乌鞘岭者,他们中的多数人大都无法在一天之内同时完成攀登乌鞘岭和穿越古浪峡这两项任务,所以,黑松驿就显得更为重要。

新打造的黑松驿丝路驿站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新打造的黑松驿丝路驿站 古浪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如今,虽说昔日的古驿站早已物是人非,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但黑松镇又有了新打造的丝路驿站,险峻的古浪峡也是旧貌换新颜,何况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余脉,依然吸引着无数南来北往的旅人一睹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