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甘肃
甘肃 > 资讯 > 定西 > 正文
站内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原标题:【新年新气象】2021年新年心愿:美好生活“秀”出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告别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一起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心里都有许多新的期许。随着新春佳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浓浓的年味也随之荡漾开来。记忆里的年味,总少不了这么几个关键词:剪窗花、贴春叶、写福字……今天,我们走进通渭非遗传承人之家,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新年心愿。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春叶和遮面是通渭剪纸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过年时人们贴在门楣和屋檐椽头,迎接新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作为春节必备品的春叶、遮面等年俗用品,至今,过年时通渭人家都还保留着这种只有通渭才有的古老习俗,与窗花、春联、爆竹、灯笼一起,呈现出“春叶换尽千家旧,彩灯照映万物新”的美好景观,烘托出过年时“千门共贴宜春图、万户同庆新佳节”的喜庆气氛。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省级传承人刘胜余:“这是我们通渭的小春叶,这个按照古时候的金币,这一列值二十八两银子的价值,家里贴的越满代表一年丰收,钱财满贯,通渭的风俗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是大春叶,上面写的是‘福、禄、寿、喜’,过春节代表好运气。这个是遮面,遮面就是大门上,或者各个门顶上面样式有年年有余各种各样的搭配。”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市级传承人李淑兰:“我剪了个牛年吉祥,给人们带来福气,两只牛驮着一个‘福’字来了,这是金疙瘩,代表着钱财。我从小就剪这个剪纸,剪纸国家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希望在牛年的时候,疫情早些过去,让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把剪纸传承带入校园,传授给更多的学生,把这个非遗传承下去。”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春叶遮面市级传承人刘武都:“这个刀子是打边子上的孔,这样打完后用二分七刀这样打下去,‘福’字边上是根据字的模型套着打各种各样的,这种是打里面花型的孔,这种最小的在里面打完后就开小孔了,种类很多。”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县级传承人郭百花:“2021年,作为一个手艺人,我希望咱们通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渭刺绣市级传承人雷碧霞:“我的新年愿望就是继续做我的刺绣,用刺绣让我的生活快乐起来,继续做这样团团圆圆、漂亮的小绣球。”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过年的准备从冬至开始的,从冬至到腊八,从腊八到小年,从小年到大年,人们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风俗,操持着,准备着,迎接着,春节的气氛也在幸福的忙碌中渐渐达到顶点。年俗是文化,也是人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市级传承人李淑兰:“春节快要到了,我祝大家牛年大吉,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省级传承人刘胜余、刘斌:“新春快要到了,祝大家新春愉快,吉祥如意,福福满满。”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春叶遮面市级传承人刘武都:“春节快要到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富贵吉祥。”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县级传承人郭百花:“新的一年快要到了,我做的这幅作品名叫夏荷,它寓意着幸福美满。在春节来临之际祝大家幸福欢乐,万事如意,年年有余。”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渭刺绣市级传承人雷碧霞:“新的一年,大家和绣球一样,快乐团圆,幸福。”

手艺人指尖“绣”出大世界 通渭非遗“活”起来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共奔锦绣小康!2020年,是令人感慨万分的一年,实“鼠”不易!2021年,我们满怀信心,必将“牛”转新机。(新甘肃)    

推荐0

甘肃名片

风直播

凰家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