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文远
东大寺,藏语称“大通贡钦贴桑达吉琅”,意为“大通大寺闻思振兴洲”,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的水磨沟内,因位于兰州市永登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
雪山掩映下,东大寺古朴中透着庄严。鲁迦堪布 摄
东大寺建于明神宗万历46年(公元1619年),是天祝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藏传佛教建筑,许多高僧曾在此寺居住,2019年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靠莽格勒大山、南朝普贯照山,四面环山、坐北朝南的东大寺最早为萨迦派、噶举派寺院,清初,在鲁土司的支持下,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格鲁派寺院。《安多政教史》等史籍对东大寺有过详细记载。
清康熙年间,仓央嘉措路经此地,曾任该寺法台。寺内存有仓央嘉措用过的法器等文物。
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大师、二世嘉木样大师也到过该寺讲经传法。
清道光8年(公元1828年),东大寺扩大规模,修建了鲁迦堪布囊欠(藏语,意为活佛府邸),先后建有哲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医学院四大学院,经堂3座、佛堂99间、僧宅545间,僧侣逾千人,成为华锐藏区香火炽盛的藏传佛教圣地,是天祝当时仅次于天堂寺的第二大寺院。
清同治年间,东大寺亦如天祝境内其它寺院一样,遭到战火毁坏,自此之后,东大寺逐渐走向衰落。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东大寺重新开放,现有僧侣和管理人员共计10人。
东大寺中心建筑中院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殿大经堂赫然立于院中。杨文远 摄
清代时期,经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大师批准,鲁迦堪布建立了东大寺活佛转世系统,现已传至第九世。
而东大寺所藏珍贵文物大部分毁于战火,少量散失于民间。
根据《天祝藏传佛教寺院概况》记载,上世纪40年代末,寺院尚藏有北京版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以及金粉书写的《陀罗尼集》等多种经卷。清雍正帝还曾赐予东大寺一套汉文《甘珠尔》和《丹珠尔》。寺内藏有金、银、铜各种佛像,以及法器、灯器、水壶、供器不计其数,还藏有用精致的金线、银线、丝线制作的各种唐卡以及玉印、文书等贵重文物。
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是藏传佛教经律论总集,为世界知名的藏文佛教丛书。藏文大藏经的编订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至宗喀巴时代,历经800多年方告完成。
东大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东大寺正殿大经堂两侧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全本壁画。寺内僧人担心壁画遭到毁坏,便用草泥将壁画涂抹遮盖,才使得这以艺术瑰宝在时代浩劫中得以保存下来。
东大寺《西游记》壁画以明代《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为蓝本,采用传统国画技法,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栩栩如生的手法,描绘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历程。水帘洞、大闹天宫、高老庄、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众多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通过绘画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西游记》人物栩栩如生。通过云、水、山、石等自然景物分隔,不同情节整体上呈散点式分布,自由、协调地构成整幅画面。
天祝县博物馆副馆长谢能萨说,一般认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绘制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也有一种说法是壁画绘制时间比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成书还要早。
谢能萨介绍,《西游记》壁画分为东壁和西壁两个部分,共绘有194幅单幅画面,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最完整的《西游记》壁画,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东大寺《西游记》壁画“水帘洞” 杨文远 摄
东大寺建筑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又分前、中、后院,现存鲁迦堪布囊欠等15座单体建筑,集汉、藏建筑特色于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体现了汉藏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
东大寺前院有两层楼,面阔五间。中院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正房为大经堂,内设鲁迦堪布法座,供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墙壁上为《西游记》壁画。后院为活佛寝室。
步入大经堂,两侧墙壁上映入眼帘的《西游记》全本壁画令观者无不惊叹。虽然距今已有近200年,但人物、场景依旧清晰,色彩依然鲜艳,保存完好。壁画不仅展现了清逸明丽、秀润丰腴的艺术魅力,更反映出汉藏文化交融,以及藏传佛教僧人对《西游记》的喜爱,向世人昭示着历史的宽宏博大与文化的无私共融之美。